与会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研讨 摄影:梁生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梁生文):8月27日,为纪念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举办“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端论坛。论坛主题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明,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巫新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刘成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存光等学者在论坛发言。
马戎指出,中国需要从带有东方传统色彩的“族群模式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公民模式的民族主义”,全面理解“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用现代“公民国家”的思路构建中国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
陈明认为,国族建构应以国家认同感的养成为目标。从外抗列强、救亡图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内部的整合凝聚成为更加重要的主题。解决之道应由消极维持到积极整合,将“多元一体”调整升级为“一体多元”。
李大龙认为,“中华民族”是近现代乃至当今中国实现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的标志性概念,在学理上应摆脱“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构建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阈,重新构建适合阐述中华大地政权更迭和人群凝聚交融轨迹的话语体系。
林存光表示,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以文化认同为特色、以家族为根基、以汉族为主体。其中儒家智慧中独具特色的多层级共同体理念、家国情怀及其所倡导的仁厚宽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有容乃大的文化价值观念应当予以重视。
王军提出,国家建构主要属于政治学范畴,而由国家建构转化为国族建构,则直接添加了民族学的内容。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在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少数民族不应作为被排斥、否认或有限包容的他者而存在,而应被视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
巫新华认为,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都是文化认同,这是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的根本途径。在边疆区域一味强调文化区别与差异下的经济发展和地区教育,不利于边疆地区的国家主权认同。应使用充分全面的研究成果,引导社会重新认识新疆古代文化中的中国文化主导性,从文化认同层面奠定中国国家主权认同的坚实基础。
据悉,今年适逢中华文化学院成立20周年。中华文化学院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唯一以“中华文化”命名的中央级教育学院,立足于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增进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文化自信和海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除本次论坛外,中华文化学院拟在9月举办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等系列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