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人王振明(化名)转入四川北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的第二天。护工正在帮其做治疗的准备。 王潇 摄
■本报记者 王潇
耳光没再落下的几天里,86岁的王振明(化名)还是时不时会发抖。
每天晚上,他必须要护工在旁陪伴才能入眠,每隔几秒就要睁眼看看,确认身边是否有人。
“很明显,他没有安全感。”护工说。
自8月20日起,他在医院被大儿子掌掴的视频被大量传播于门户网站、电视节目、微信、微博等。医院内的工作人员但凡一听,都立刻了然,“你说的是扇耳光”。
评论者态度分为几类:一类痛斥不孝,深感寒心;一类是事不关己,认为“属于家庭内部矛盾”;也有一类同情照护者,“没照顾老人5年以上的别发言”,“久病床前无孝子”……
在此案中报警的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玉霞认为,无论有怎样的理由,都不能成为家暴借口。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反家暴法》是中国首次以“家事”立国法,明确“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但提起家暴,人们总认为只是丈夫打妻子,而实际上,老人被施以暴力的状况被大大低估。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老人受到伤害、被虐待,应有怎样的求助渠道?尤其是失智失能老人,怎样才能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继老王之后,有更多相似处境的老人需要答案。
暴力
四川北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粉色墙壁、原木色家具,相比于王振明之前所在的医院,视觉上温馨很多。这是老王入住的第二天。
他正在配合护工接受褥疮光照治疗。问他倾向往哪一侧躺,他都说“好”。他干瘦,左眼眶依然淤青,右手臂偶被触碰,会疼得叫出声。护工先尝试让他向左侧翻身,方向不对,再右翻,他都忍着不吭声。
他总是沉默。在少数问题上,可以用含糊的词句对答——“这里很好”、“他被抓起来了……如果没被抓,我可能要被打死了……”
此时他并不知道,他的病友、85岁的老李(化名)还在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的病床上牵挂着他。
老李是在8月15日入住病房的。住院一两天之后,他察觉到斜对面13号床这对姓王的父子有些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