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伏润之
今年3月,武威市凉州区开始施行“河长制”,构建了以区域与流域相结合,部门与乡镇、村相协同“作战”的区、镇、村三级“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对辖区内461.53公里的河道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
半年过去了,“河长制”在凉州区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哪些棘手的问题?日前,记者沿西营河逆流而上,追溯“河长制”施行以来发生的变化。
一
8月的西营河畔,绿树成荫,风光怡人。近水一望,河水清澈,水底砂石尽收眼底。
而在过去,西营河两岸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座又一座养殖场沿河而建,近在咫尺的河道成为养殖户顺手处理生产垃圾的集中地,非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河道变成了垃圾场。
今年3月1日,凉州区施行“河长制”后,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治理责任上,《凉州区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区级设立总河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区委、区政府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区级河长;河湖、洪水沟道流经的乡镇政府作为责任单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担任乡镇正、副河长;河湖、洪水沟道流经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分别担任正、副段长。全区设总河长2名,区级河长7名,乡镇河长72名、村级段长384名,实现了对区内河湖和沿山小沟小河河长制管理的全覆盖。
治理手段上,凉州区明确了职能部门、责任乡镇及水管处所在河道管理保护方面的监管责任,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格化河道管护机制。水务、环保等职能部门依法查处各类河道违法违规问题,实现对河道“点”的监管;黄羊、杂木等七个水管处(所)实施对西营河等8条河道从上游到下游的全程管理,实现对河道“线”的监管;乡镇、村对管辖范围内的河道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实现对河道“面”的监管。
6月以来,凉州区乡镇、水管处所负责整治河湖倾倒垃圾、弃置禽畜尸体、排放污水等破坏河湖水环境的行为80余起,清理垃圾2600余吨、病死禽畜70头(只),及时消除了河湖污染。
记者在西营镇五沟村七组看到,村庄距离西营河河道就隔着一条马路。“河长制”施行后,水务部门将已经形成的垃圾堆集中清理,并在河岸拉起警戒线,树立警示宣传牌。
二
周开生是凉州区西营水管处第五管理站的一名职工。“河长制”施行后,他的工作职责中多了一项巡河的任务,负责西营河东湖段4.6公里的河道。每周他都要步行在这条河道上走一走、看一看。如果发现垃圾等污染物,他会立刻拿出手机拍下具体地点,随后通知村级段长要求整改,三天后再次复查,实行台账销号。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乡镇河长还是村级段长,对于整改都不含糊。 (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