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微评
朱昌翀
据《西江都市报》报道,2014年,在梧州市农民工工作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梧州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的联合倡议下,该市设立了133个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饮用水及歇息地。如今3年多过去了,这些爱心休息站是否仍在发挥作用?记者实地走访了多个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却发现休息站“叫好不叫座”。
市容环境卫生与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环卫工人既是城市容貌的美容师,也是城市环卫的守护者。他们长年累月,顶酷暑、冒严寒、迎风雨,起早摸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活,为城市创造着整洁、有序、美化的环境。
然而,长久以来,环卫工人们却往往无暇享受城市的美景、城市的舒适、城市的便利,累了无处歇脚,渴了也无法喝上一杯热开水,这些现实问题令人心忧。欣慰的是,为了缓解环卫工人所面临的休息难、饮水难等问题,在梧州市有关方面的倡议下,该市设立了133个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饮用水及歇息地。
本来,专门为环卫工人建造的爱心休息站,既可以为城市增加一道温馨的风景线,又能体现政府执政为民、人性化管理和对一线职工的关心,无疑是对环卫工人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但可惜的是,如今却事与愿违,有些爱心休息站不被环卫工人认同接受,几乎沦为摆设。我们不禁要问,一件本该多赢的好事,缘何“叫好不叫座”呢?
在笔者看来,首先,一些部门只是把爱心休息站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敷衍了事,不讲质量。如报道中提到的一个环卫工人休息站里,饮水机没有提供一次性杯子。试想,这样能满足环卫工人的饮水需求吗?其次,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环卫工人对爱心休息站的服务缺乏了解,产生了诸如“进人家单位里边休息,会弄脏了别人的地方,影响了别人单位的形象”之类的误区,即使累了渴了也不去,冷落了爱心休息站。
如果说整洁干净的街道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环卫工人的生活状态便是这座城市的“里子”。设置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站,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不折不扣地把休息站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使其真正能够为环卫工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只有这样,政府及社会各方的善意才能得到有效释放,环卫工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爱心休息站才能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