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杭州市民政局在今年夏季启动了流浪人员应急避暑救助机制,全市建立并开放了48个临时避暑点,室内设有空调,还备足坐椅、饮用水、干粮等。网友纷纷为这些避暑点点赞。
此报道不仅让笔者又联想起了去年春节前夕,本溪市民政局出动人员车辆,地毯式地满城搜寻流浪乞讨人员,苦口婆心劝他们去收容站。当时被广大网友称为“接乞儿回家过年”。
不管你厌恶还是同情,不管你轻视还是重视,流浪人员现象,就摆在城市的街头,古往今来,均无例外。在这道考题面前,城市管理者与其冷漠处之或视而不见,不如像杭州、本溪那样,以开放、平等、包容的心态,积极面对,“负题正解”,善待流浪人员等贫困群体,进而促成“在感化中帮教、在帮教中感化”的良性循环。
换位思考,流浪人员活得不容易。杭州、本溪的流浪人员算是幸运的。那边,三伏天有人送清凉;这边,三九天有人送温暖。虽“只管一餐不解百饱”,但也解了燃眉之急,彰显出了城市的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怎样对待流浪人员等贫困群体,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如今各地方各城市都在讲改善环境。环境不只是楼高路宽,也不只是政务和市场的宽松,更要看城市精神和人文环境。无论坐地户还是外来者,除追求生存的必需条件外,更需要生活得更平等、更舒适、更安全、更愉悦,需要一个充满感情的精神家园。临时避暑点就显现出了爱意浓浓的城市底色,因为一个薄情寡义连流浪人员都不能包容和善待的城市,很难让人亲近它、怀念它。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的行为,都不是某个人的慈行善举,而是由当地民政部门牵头的政府行为。这不仅标志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其影响力带动力更是不可低估。它不但使临时性的救助行为变成了可持续的常态制度,而且还能带动更多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参与进来,让人性的光芒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本栏邮箱:pinglunbu333@sina.com
□司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