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孩子们在学习“文狮子”。资料照片
暑假哪里去?“文狮子”传习所练功房内聚一聚。今年暑假,对于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12岁的马壮壮小朋友来说,可谓是惬意极了。在沈丘县文狮子传习所练功房内,随着铿锵顿挫的锣鼓响起,腾、挪、闪、移,老师们趴在地上做示范,马壮壮和小朋友也趴在地上看细节,一个个“文狮子”变换脚步、摆出造型,尽管有的还略显笨拙,但孩子们却学得特别认真。
文狮子,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传承了700多年。沈丘文狮舞源于西域“五方狮子舞”和“胡人假狮子”,被波斯人海鼻耳带到中原。海鼻耳为感化元朝统治阶级,劝导其减少暴政多施仁政,结合当地居民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龙灯的习俗,编创了“文狮子”舞,表达人民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与“武狮子”的夸张热闹不同,“文狮子”着重展现雌狮的温雅柔和。
在沈丘县,每年的暑假,不少孩子都会到当地开班的文狮子传习所里,免费学习技艺。为让更多的小朋友学习这一非遗技艺,沈丘县开展“人人都是文狮子”活动,从而让许多小朋友过把瘾。“我们主要是培养青少年对文狮子表演的兴趣,然后从中发现具有天赋的孩子进行着重培养,让他们尝试在专业演出中扮演小狮子。”沈丘县回族文狮子文化协会秘书长倪胜章说。
清晨和傍晚,是一天中比较凉快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学习文狮子的时候。换上宽松的演出服,孩子们在文狮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新建、马义成、王楠楠的手把手指导下,一招一式,学习表演。伴随欢快的节奏,孩子们扮演的小狮子翻滚、跳跃、摆尾、回转,时而卖萌,时而威猛,把狮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们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开心,汗珠流淌,笑容绽放。
文狮子表演是个体力活,要求孩子们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倪胜章说,今年招收的学员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共有41人,他们在学习表演技巧之余,每天还要学习基本的武术招数。“传习所几乎成了文狮子的传承阵地,至今我们已培养出了300多名文狮子表演爱好者,有的已经达到了专业演员的水准。”倪胜说。
在倪胜章和孩子们看来,只要传习所在,文狮子的传承就会继续下去。他们坚信,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王向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