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
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务网络。当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在全力推进中。在许多治理问题上,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姿态,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我现在的名字是‘西城大妈’!”你可能想不到,这句自我介绍出自一个大个子高鼻梁蓝眼睛的洋大爷之口。他叫高天瑞,每天定时出现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前的志愿服务亭里,或为游客指路,或给游客倒水,或帮邻居吆喝生意,有时甚至“路见不平”管理一下小商小贩。
一个外国人在北京胡同呆了22年,退休后还乐此不疲地戴上“红袖标”,管起了鸡毛蒜皮的杂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想和大家伙一起做点帮助别人的事儿”。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理变化:刚开始觉得“西城大妈”是“事儿妈”,久而久之,却由衷敬佩起大妈“管天管地”的热情。可以说,是京城胡同里互助友好的烟火气留住了他。放眼北京城,可不只有“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都是响当当的品牌,大大充实着北京城市治理力量。从单纯的治安防范到复杂的法律服务,从调解矛盾纠纷到督促环境整治,这些热心的街坊们,不仅构筑着首都平安的铜墙铁壁,也完善着北京城市治理的服务网络。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治理难度升级。一方面,治理对象多元多样,基层实际千变万化,治安防控、人际纠纷、环境卫生等问题更加敏感;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的“单位人”,现在都成了“社会人”,整个社会急速原子化、个体化,靠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效应显著递减。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这一问题上,政府部门首先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消除服务管理的漏洞和空白。与此同时,城市治理也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机制,不仅是执政为民的姿态,也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择。
民间自我管理,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历来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在“乡土中国”,兴学恤孤、造桥筑路、救灾纾困、定纷止争等大事小情,很多都是由乡亲邻里、街里街坊共同张罗操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成了国家主人翁,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激发,群众组织在联防联控、卫生监管、守望相助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类似居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治理与城市服务的最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老外点赞的“治安最好”的国度,北京的市民安全感指数之所以能高达95.6%,和这样全区域覆盖、无缝隙衔接的社会治理力量密不可分。
当下,北京正努力探索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也在全力推进中。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实工作,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出现了大量生动实践。比如,石景山有“老街坊议事会”,清理社区小广告、腾退空间再利用,老街坊们纷纷献出金点子;要不要多点绿地,能不能搞个图书馆,老街坊们充分交流、各抒己见。环境整治、精准帮扶、文体活动等各项事务,也都因为有了这群热心、靠谱的“老街坊”,迅速找到了治理最优解。再看西城,北京最古老的斜街——鼓楼西大街未来怎么改,政府没有“剃头挑子一头热”自作主张,而是请有想法有意见的街坊们都到居民议事厅坐坐,和规划人员面对面讨论……有基层干部说得好:“老街坊”们不仅是城市环境的守护者,也是未来社区的“设计师”。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走好群众路线,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集聚共商共管共治的正能量,一个更加和谐宜居的新北京图景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