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怀念吃猪油的岁月。
1980年代的时候,母亲几个月就会买上一大块猪板油,洗净,刀切几块。
更干脆的,不用刀子,用手撕,哪怕是超大的几块,在锅里熬一阵,也化得悄无声息。
猪板油在锅里化成黄澄澄的油汤,看上去冷静无声,温度却奇高。父母一再告诫子女——莫看油汤不出气,火烫,千万要小心!
这黄澄澄的油汤,冷却后白玉登堂,丰满肥嫩。我妈当年那个盛猪油的罐子,油光水滑,搁在碗柜里最气派,这可是做菜之宝。勺子舀一团出来,烹饪立即上档次。
那个年头吃肉不是常事,小菜加点猪油,就有了肉的感觉。
说女人皮肤好,肤如凝脂,和猪板油似的,的确形象。皮肤到这层次,自然嘚瑟。
那个年头荤腥不多,熬猪油可谓小型工程。熬油的香从厨房飘散出去,就是一种无声的广告,知道这家人在改善生活了。
炒菜用猪油,动物性的油脂会提升档次,香酥更甚。那些年,父亲单位发的月饼特别好吃,就是猪油的功劳,起酥就靠这个。吃完一个还不放过散落的碎屑,丢掉包装的黄纸还有两分不舍,纸上浸了这么多油啊……
吃面弄点猪油,油水直抵肺腑。第二天的剩饭用猪油炒,撒点毛毛盐,粒粒晶莹,特别香,超过了原来的口味。小娃娃捧着碗眉开眼笑,油油饭,最好吃。
熬猪油剩下的油渣,也是极好的零食。撒上白糖,入口又香又甜,高端美食。
姊妹几下就吃光了,说,怎么没多少油渣,吃得心欠欠,意犹未尽。
我爸嗤笑一声,指点江山道,油渣越少,猪油越好,你娃晓得个铲铲。那是,可我还是想多嚼几口油渣。
时代发展,物质丰盈,人们吃肉已经疲劳,疏远中。好多年不熬猪油了,这些年就根本没买过板油来熬制猪油。母亲那个油罐早就在历次搬家中不知去向,反正也不再熬猪油。
和时下提倡的清淡饮食倒也不谋而合,拒三高,健康态,远离猪油高脂肪,平衡膳食。但是吃喝要是纯粹讲究营养和科学配比,只会陷进程式化的僵化,吃啥就想到长寿与否,似乎有点憋屈口感。
其实,做菜老手都懂得,肉菜为啥好吃,就是脂肪起大作用,濡口细腻。特别是炖鱼,来点纯猪油,细滑鲜美更甚。
至今有人家喜好这口,常年没断过猪油。在饮食吃喝上,营养口感并驾齐驱,就是完美。
但我仍然没有这个举动,作为借口,没熬制的时间和家什。顶多就是炒肉的时候,把肥肉熬点小油汤出来,算数。
想念当年父母买板油的场面:喜滋滋地拎着一大块白生生的猪板油,边走边说,回去熬一罐子,撒点白糖,搁到过年都不会坏。
那些年的春节,我都会大快朵颐父母的一桌好菜,母亲那罐猪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