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过去一提起打官司,老百姓往往会联想到这“三难”。按照中央部署,从2015年5月1日起,全国法院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从以往的“立案审查制”到现在的“立案登记制”,降低的是当事人的诉讼门槛,收获的是当事人的司法信心。律师唐春林表示,“之前一个案子得跑两三趟才能立上,现在一天能立十几个案子,办起案子来效率提高很多。”
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全国法院一审受案数由2014年的1500多万件增加到2016年的2300多万件,95%的案件当场立案。曾经让百姓慨叹多年的立案难,如今已成过去时。
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案多人少矛盾愈加突出。繁简分流、刑事速裁程序、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机关不断探索新机制,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司法效率和公正得到双提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法官伍建卿就曾创造一天之内开庭审理7批共170多宗案件的纪录。“原来五个法官开五次庭,现在变成我一个法官开一次庭,在送达和开庭这一块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破解法院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这一难题,2014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开通。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37项惩治“老赖”措施让执行法官们的底气更足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执行工作则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胜诉当事人实现权益的最终保障。
2016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614.9万件,执结507.9万件,同比上升均超过三成。执行到位金额1.5万亿元,同比增加五成以上。执行让法律不再无奈,让公平正义的司法之光真正点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2017年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作出修订,全面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权。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保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表示,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自然是被赋予了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