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8月22日电 (记者徐锦庚、刘成友)小李是山东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干部,去年初事业编制身份被集体封存、一夜间变为职员时,带有抵触情绪。一年半过去,如今他心平气顺,劲头十足。“虽然‘铁饭碗’成了‘瓷饭碗’,但效率提升了,待遇提高了,目标也更明确了。”
日照市曾一度经济下滑,发展迟滞。把脉时发现,症结在于自身体质不强、结构层次较低、体制机制僵化。如何舒筋通络,释放潜能和活力?从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向改革要动能,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特别是瞄准“人”这个关键要素,把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啃“硬骨头”,砸“铁饭碗”,摘“乌纱帽”,破除身份界限,激发发展活力。
日照区域不大,却有6个国家和省级经济园区,是全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和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去年2月,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发展局等相关单位和产业园区主要负责人率先转变身份,拿到市委、市政府新的聘书,原档案“封存管理”,园区职员制改革由此入轨运行。涉及改革的人员,无论是公务员、事业编还是聘用者,全部成为“职员”,收入与贡献挂钩,精力向招商和发展一线倾斜。
随后,日照瞄准园区体制机制弊端,对园区领导体制、园区规划、行政审批等连砍“五板斧”,取消区县党政负责人在园区兼职,重新进行“九合一”整体规划,一张棋盘布棋子、一枚印章管审批。园区这壶“温吞水”很快被烧开,各园区在全省的排名快速前移,有两个园区一年就前移十余个位次。
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日照在全省率先实施市县乡三级同步改革,多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集中到一个综合机构,将浮在上面的执法机构合起来、沉下去。市城管、文化、旅游、人防4支执法队伍的160名人员及编制,全部下沉划转到下辖区。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执法机构由110个精简为52个,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变得充实、快捷、及时。
改革创新氛围下,敢动奶酪、敢于担当成为普遍现象,涌现出一批“改革书记”“改革县长”“改革董事长”。2016年底,日照市综合考核定量指标得分在全省上升3个位次,群众满意度一跃上升到全省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