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游人在馆藏217件(套)珍贵算盘的“算盘馆”拨动算盘。王新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山西一家商铺内,用于展示的巨型算盘引人注目。这个算盘长6米,可供20人同时算账。武俊杰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重庆北碚区一家教育培训中心的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打算盘”。新华社发
山东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来自俄罗斯的Leonchik Leonid在展示用水果制成的水果算盘。赵玉国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珠算文化】
“杭杭,算算这次花了多少?”每次和母亲到超市购物,小学生张竞杭就成了妈妈的“小算盘”。一眨眼工夫,张竞杭的答案随口而出。这让周围的人惊奇不已。
现已是5年级学生的张竞杭从幼儿园开始拨动算盘,此后屡屡获奖,是资深的珠心算少年了。“现在已经不用再拨了,算盘早已印在心里了。”张竞杭妈妈说。
2013年,珠算申遗成功,再次受到世人关注。曾经黯然失色的珠算逐渐回到人们视野中,珠算博物馆、珠心算学校、珠算课外兴趣班、珠算校本课程,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初步估算,全国现在学珠心算的孩子有上千万。”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王朝才告诉记者,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基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尽管珠算的计算功能减弱了,但它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焕发出新的活力。
珠算文化,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延伸
珠算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开盘”“收盘”“大盘”“操盘”显然都与珠算相关。不仅如此,还有不少词汇就源于珠算。比如:三下五除二、运筹帷幄、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九九。而精打细算的传统家风,与珠算文化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