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爱与性》
(美)玛拉·J.哈尔特著
黄波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每天,我们会跟很多人擦肩而过,但这并不表示,寻觅爱侣很容易。有时,人总会羡慕一下鱼儿,不仅是因为它们在水中,不像生活在陆地那样,行进总会遇到阻挡——水里多顺畅无阻啊;而且,鱼儿看起来不像人想得那么多,所以成双结对似乎是更容易的事。
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到了水中,无论是鱼类,还是其他动物,要找到另一半都更加困难。所以,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还有各区域的内海,到处都是在坚持不懈寻找合适伴侣的动物。
为了缩小彼此的距离,雄性动物必须要有出色的侦察技巧,要像小说中的福尔摩斯或者狄仁杰那样,对游过的雌性留下的蛛丝马迹进行精确制导。有趣的是,哪怕是桡足类也能通过纤毛探测到水流中细微的差异,究竟是捕食者即将到来的信号,还是跟游动的雌性激起的涟漪相关,辨别这两种信号既有关生死,也决定着繁殖大计呢。
海洋中的鱼类还有一种特性,即改变体色,往往是在交配季节展示出大胆、引人注目的色调。拿骚石斑鱼会将日常的棕色和米黄色混合的斑点“沙漠迷彩服”,变成更具性感气息的“黑领礼服”。
雌性黄貂鱼会将自己埋在沙里,巡游猎爱的雄性会通过定向追踪前者的心跳来找到她。鲨鱼通过电磁波觅偶。鲑鱼会经过多年漫游,努力向自己出生的溪流挺进,这意味着它们需要自己开创道路,抵御逆流,有时甚至要克服重力爬上瀑布和大坝,最后在老家寻找另一半“开花结果”。
海洋生态学家、哈佛大学科学史学士、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海洋科学博士、非营利组织“鱼类未来”研究带头人玛拉·J.哈尔特在其所著的《海洋中的爱与性》一书中提到,生命最终的目的,是将一种生物的美丽外表及全部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动物们必须学会成为“情场高手”,才能实现这项目的。
海洋中的每一种求偶策略、生殖策略,都是适应进化的结果。动物们必须分别适应在寒冷的、黑暗的,或者温暖的、光亮的、多礁的,或者其他类型的区域建立爱巢。“每一种方式在岁月的磨合下都最大化了成功繁殖的概率”。
《海洋中的爱与性》全书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书作者部分参照了文学作品中有关的爱与性的经典场景、常见描绘手法,将海洋动物之间的“勾搭”、“啪啪啪”、“偷情”写得十分生动,让人能够更加形象和清晰地理解海洋动物的繁殖。
研究海洋动物的爱与性,可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工业时代以来,全球环境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在陆地环境呈现,然后是海洋。海洋污染毫无疑问会极大地影响许多物种的栖息与繁殖。而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的海洋动物繁殖规律,渔民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形成经验。海洋动物的产子机会为捕捞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可以捕捉到大量的大鱼,这就叫做“瓮中捉鳖”。就像前面提到的拿骚石斑鱼,其数量近年来就在大幅减少,玛拉·J.哈尔特不无讥讽地指出,对于海洋生物而言,人“简直就是最厉害的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