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凝
乌兰花镇乌兰花村地处通榆县西部,“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乌兰花村地处科尔沁边缘,虽然面积很大,但能抵御自然因素旱涝保收的耕地少之又少,过去基本上都是看天吃饭。”乌兰花村第一书记王学范说。
作为乌兰花村专项脱贫带头人,王学范带领成立了扶贫工作组,帮助乌兰花村摆脱贫困。“行路难”是贫困地区一大共性问题,也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解决群众“行路难”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问题。“一路通、百业兴”,省、县交通部门共为乌兰花村及春阳村投资1700余万元,新建水泥村路、巷道34.447公里,其中乌兰花村18.187公里,春阳村16.26公里。
乌兰花村常年干旱,在人均耕地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收成。扶贫工作组针对这一困难,协调省县水利部门投资100万元,新打抗旱井20眼。此外,协调省电力总公司投资765.89万元,对村屯电网进行改造,对72眼未通电抗旱井和计划新打40眼抗旱井完成通电。
王学范告诉记者:“我驻村后发现农村婚丧嫁娶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风陋习和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为传祖训、承民俗,我和村书记陈岩商量,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扶贫先扶德,扶贫贵扶志’的精神,编撰乌兰花镇《村俗民约》,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从主观意识上发生变化。”新发屯63岁的周玉清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都说这《村俗民约》是传家宝。”
2016年11月下旬,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干部逐个屯社走访,专门就“善道、孝道、富道‘三道’模范家庭”评选组织召集屯社老干部、老党员进行选前酝酿,确定拟推选表彰名单,对乌兰花村李洪波等30个、春阳村陆明华等18个“‘三道’模范家庭”进行了表彰奖励。永安屯58岁的村民周全,过去是全村、全镇乃至县里有名的上访户,自被评为“富道模范家庭”受到表彰奖励后,产生了带领村民致富的想法,成立了由13户村民组成的香瓜种植合作社,由过去的上访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
“作为一名党员,组织上把我安排到这里,我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要像手电筒一样发光,照亮这里,给村民带来希望。”王学范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