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片面追求GDP加大金融风险
●货币本来是交换的媒介,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然而货币一旦从产业资本的运行中独立出来,演化为金融产业,就会滋生出众多的金融衍生品,变着法赚钱。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大量货币在各种金融衍生品中空转,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越来越高,民间高利贷疯狂。
●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纸币发行再多也难以变成资本。中央银行多发的货币可以起好的作用,也可以起坏的作用。好的作用是企业的产品确实有市场需求,只是缺少货币,企业从银行贷款可以帮助渡过难关,进行正常生产。坏的作用是企业及其产品本来就应当通过调整结构被淘汰,这笔贷款只是延续了被淘汰的时间,甚至会抑制进一步的创新。
●GDP掩盖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的区别,为过度金融化、过度虚拟化提供了理论渊源。为了认识GDP的这一弊端,我们可以对照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的概念加以鉴别。
要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弄清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必须有理论层面的分析。理论是深厚的,它支配着政策和操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的误解
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的误解,以及以这种误解为基础的政策举措是形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功能。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分化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最初的商品和商品的交换中就包含着货币的因素。例如:1只绵羊=2把斧头,两把斧头既是真正的社会财富,又扮演着货币的角色,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危机。在交换过程中货币所以最终演化为金属货币,是因为金银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马克思强调,货币也是商品,是有价值的。马克思研究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指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关系,与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流通中的货币量不是任意的。
马克思研究了纸币,强调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纸币不过是金属货币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是代表金属,才成为价值符号”。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的,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他所代表的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就会造成纸币的贬值。马克思说:“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货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明天纸币就会因商品流通发生变动而泛滥开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