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楠 通讯员 周玉祝 李秀琼
8月上旬,在兴安县湘漓镇江口村,葡萄种植户正冒着酷暑采摘葡萄。而村里一向勤快的果农易善涛,却在家舒服地吹着空调。“我的每轮葡萄基本都比别人提前20天上市,价格也会相应高些。”易善涛难掩自豪,“一样的地,就要种出不一样的果,卖出不一样的价,要不怎么叫高级职业农民?!”
易善涛的“点土成金”不是个例。2014年,兴安入选全国首批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3年来,该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葡萄、柑橘、水稻等特色农业主产区相结合,培养出近90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更有34名高级职业农民。他们如同绣花般,在田野里“绣”出新花样,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大学生重回“农门”
7月26日下午,骤雨初歇,龚嵩立急匆匆出门,抓紧时间给果树施肥。2014年,他在崔家乡长田村承包了200亩山地种砂糖橘,今年开始挂果。
自2004年大学毕业后的10年,龚嵩立都在桂林市区一家公司上班。提及为何弃工从农,他说,一是国家新一轮农村改革拉开序幕,他心痒痒;二是看到家乡有些山地还荒废着,觉得可惜。
包了山地、种下果苗,真正转型为农民后,龚嵩立才发现,种地并非易事。虽然大学所学过的知识用不上,可“会学习”更是一种本领。网络、报刊、咨询……都是他汲取农业知识的渠道。2016年,果树长得郁郁葱葱,龚嵩立也评上了高级职业农民。
高级职业农民究竟“高级”在哪里?“高学历、高收入。”兴安县农业局负责人言简意赅地解释:高级职业农民学历要达到大专,年收入超过当地农民人均8倍。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6万元,意味着高级职业农民年收入至少达到11.6万元。
该负责人说,如今,越来越多像龚嵩立一样的大学生,跳出“农门”又重回“农门”,他们带回的全新农业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和创新活力,与我国正大力实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谋而合。
高级职业农民徐尚闻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做过IT业,也搞过房地产。2011年,他回到老家兴安县界首镇,并种植了500亩冰糖橙,这也是该县最大的冰糖橙基地。今年果园进入丰产期,看着沉甸甸的枝头,他内心也越发充盈。
绝活种出“摇钱树”
“纯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关键要技术创新,有自己的绝活。”16年来,严关镇高级职业农民肖卷忠一直专注于新品种葡萄栽培技术,技术和产品始终快人一步,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早、中熟优质葡萄评比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