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献血的周智仁、黄月英夫妇。(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怀立
“再有4个月我就满60岁了,按规定不能献血了。我已告诉血站的同志,这几个月有需要B型血血小板的,通知我。”说这话时,记者面前的周智仁语气中透着不舍和遗憾。他接着说,“我不会离开志愿者队伍,自己不能献了,还可以动员别人献。”
大爱夫妻齐捋袖
周智仁和妻子黄月英都是株化集团退休职工,工资微薄。面对清贫的生活,周智仁本来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到其他企业去,但他没有,而是与妻子一起投入到无偿献血的“红色事业”中。
夫妻俩还清楚记得,那个与“红色事业”结缘的日子。
“2005年7月17日,我们两个人逛街,来到株洲市中心广场时,发现那里有一个献血屋,我们不约而同走了进去。从此,我们就与献血屋结下不解之缘。”周智仁说,“那一天,我们意识到,我们献出的血液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
无偿献血,使周智仁夫妻找到了生命的新意义,他们决心坚持下去。这一坚持就是12年。12年来,周智仁累计献血70次,黄月英累计献血79次。
“她的血小板计数比我好,我的血小板计数有时候不合格,所以她比我献血次数多。”周智仁解释道。
周智仁的血属B型,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血型,其血小板就比较宝贵,能够救人之急。
2015年1月27日,株洲市天元区一个25岁的女教师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引发重症败血症,急需B型血血小板,心急如焚的家人向社会求助。得到消息,周智仁立马放下手头的事,赶到市中心血站,捐献了2个单位的机采血小板。
像他这样的机采血小板,每采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但他毫无怨言,多年来总是第一时间赶到血站。
12年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使周智仁、黄月英这对“红色”夫妻声名远扬。在2012年至2013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评选中,夫妻两人均获得金奖,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永不褪色“红马甲”
株洲市石峰区清石广场北侧,有一间整洁的红顶平房,这是周智仁作为献血志愿者的岗位所在——市中心血站清石献血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