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创办“公司”
在研制科技成果时,花多少钱,成本多高,转化为产品后老百姓是否买得起,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非常不“格式塔”,许多研究成果完全处于“分离”状态。
变成了“新人”的陈春先,回到中关村成了一个鼓动家,当国人还在为“伤痕”文学所激动,为“十年浩劫”痛彻不已,还在挣脱“两个凡是”,总之一切还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新人陈春先已开始像“外星人”一样大谈硅谷,谈128公路,谈惠普、英特尔、思科、王安,谈汤姆克教授的永磁公司,谈乔布斯和苹果。那时谈乔布斯可是太牛了,那可是1979年,1980年,而乔布斯也才于1976年4月1日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1977年4月,乔布斯才在美国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展示了苹果Ⅱ号样机。陈春先30多年前就谈乔布斯,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早了多少年?当今是怎么来的?某种意义上是从陈春先开始的,他的先行的意义绝不亚于一百年前中国的那些伟大的先驱。的确,当时,同事们谁也没去过美国,闻所未闻,好像在听一个地球之外的世界。当陈春先说“我们也可以这样”,人们觉得陈春先像是在说梦话。
“不是梦话,”陈春先说,“我们这里的人才密集度一点不亚于硅谷、斯坦福、128公路,我们只需转变观念就能追赶。”
关键时期中国总是有人,这也是中国的幸运,有那种先导的人,不同日而语的人,撬动历史的人。但当时陈春先那样说又没人信。
别人信不信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些关键的人得信,而总有关键的人,否则就不是历史了。比如北京科协,就敏锐感觉到了陈春先不同的“语境”,请陈春先做“访美报告”。于是,1980年10月23日下午,在数百人的报告厅,陈春先面对年轻人也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场访美报告。
“我看到了美国尖端科学发展很快。美国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知识变成产品,自己去借钱,合股开工厂。我感兴趣的是,那里已经形成几百亿美元产值的新兴工业。我们大多都在中关村工作了20多年,相比之下,这里的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我们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过去搞过激光,开始差距不大,后来越来越大,实在觉得不是滋味。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机制。”
报告会上,陈春先宣布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将在中关村创办一家类似硅谷或128公路边上那种“公司”。这绝不是说说而已,科学的逻辑使科学家必然地像链条齿轮一样转动起来。
宁肯 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