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遇到网络暴力事件,相关部门应及时出手,第一时间找到施暴者和相关网络运营者,并予以严惩,只有这样,法律才能真正变成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时警醒后来者“不可再犯”,让被施暴者真正安心,也让公众真正拥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泄露他人信息
任何理由都是苍白的
吕苏娟
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南京猥亵女童案”爆料人陈岚,本以为涉案的女童哥哥已被刑拘、女童的养父母也被依法调查处理,事件就该告一段落了,可没想到一场可能致命的网络暴力正在威胁着她和她的家人。
8月16日,陈岚将收集好的网络暴力相关证据提交给了上海市闵行颛桥派出所。目前,正在等待警方的回复。
近年来,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暴力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从“人肉搜索”,到发布攻击言论;从线下电话、短信、邮件骚扰,到进行实质伤害,网络暴力一再升级。而且,从国内到国外,从明星到普通百姓,已有多人因不堪网络暴力而最终走向了死亡。
可以说,在很多人心中,早已将网络暴力和伤害直接挂上了钩。面对网络暴力,陈岚在报警后决定立即搬家,就是一大佐证。但与被施暴者胆战心惊相对的,却是一些公安部门的迟迟不立案、不行动。也许因为实质性伤害还没有到来,也许因为警力有限,但不论何种原因,都不是公安机关不作为的理由。
在网上曝光陈岚家庭地址、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并辱骂陈岚,已侵犯了陈岚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且涉嫌诽谤侮辱。而《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明确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了更有效地抵制网络暴力,今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全面开启网络实名制。但在陈岚事件中,网络施暴者有没有进行实名认证?如果没有实名认证,网络运营者有没有尽到监管之责?在这一过程中,陈岚所遭受的伤害,网络运营者又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这些都是亟待相关部门去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恋童癖群体在这一事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最后查出陈岚事件的施暴者就是恋童癖群体人员,相关部门是否能顺藤摸瓜,查一查这一群体中是否存在偷拍、买卖儿童色情信息的行为,是否发生过猥亵、诱奸儿童的行为,是否形成与儿童相关的灰色产业链。
当然,我们并非歧视这一群体。恋童癖群体,只是喜好与众不同,只要他们在合法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无可厚非。且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应给予更多理解,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自身,去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理解和帮助,绝不意味着容忍。对于那些真正触碰了法律底线、打着恋童癖的名义实施网络暴力的人,相关执法部门不应心慈手软,一定要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网络暴力,关系到每一位网民的安全,也关系到互联网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旦遇到网络暴力事件,相关部门应及时出手,第一时间找到施暴者和相关网络运营者,并予以严惩,只有这样,法律才能真正变成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时警醒后来者“不可再犯”,让被施暴者真正安心,也让公众真正拥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