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么些年,水坝照样顶用!”村里的老支书曹学邦说起“连心坝”,一脸掩不住的赞赏。
2002年7月,费昕、廖伟权、徐明达、高磊等11人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队员来到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东尚庄村,奋战13天,开挖土石方42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30立方米,为东尚庄村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庄建成了一座长38米、高3米、宽6米的水坝,形成了一座两万立方米库容量的小型蓄水水库,为东尚庄村的庄稼送去“解渴水”。
15年来,水坝连年为庄稼地供着“解渴水”。今年7月22日,当年的队员从北京、上海、贵州等地赶来,为大坝清淤,当年一起奋战过的兄弟在“连心坝”上再聚首。
2002年暑假,初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团委副书记的费昕,带领10名实践服务队队员来到东尚庄村。他们来自该校不同的年级,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水利系、岩工系、土木系、环工系、信息工程系,他们自称属于“最强配备”,要在村里大干一番。
到了村里,队员们了解到,由于长年缺水,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看着小路两旁龟裂的田地,暴烈日光下垂着脑袋的玉米苗,队员们越发感到自己使命的神圣。
然而,活儿还没开始干,老乡先给他们浇了盆冷水。“这帮娃子能行吗?”“大学生是搞花架子,不顶事!”老乡的眼中充满着疑惑和不信任。
很快,这种疑虑就被打消了。队员们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挨家挨户进行调研,坐在炕头跟乡亲讲起了水库规划。队员们实地勘测、筹集物料……没有石料,他们借来拖拉机去外面拉大石进村;图纸行不通,他们就重新实地踩点设计。
当时正值盛夏,气温甚至达到40摄氏度,小伙子们在工地上连轴转,手上茧垒茧,泡连泡。干了一天活,晚上几张八仙桌一拼,就是他们的床。村民们慢慢发现,这帮小伙子不搞花架子,还真是来做实事的。
渐渐地,全村老少都来助阵,泥瓦匠担来了瓦刀灰料,壮小伙儿帮忙扛起了水泥石材,连小姑娘也拎来了家里煮好的消暑绿豆汤……
和泥浆这道建坝的基础工序,还真难倒了一众大学生。队员廖伟权回忆:“不是稀了就是稠了,还是靠有经验的村民指导,总算过了这一关。”
经费紧张,物料更加宝贵。水坝快完工那天下了一场大雨,11袋水泥却没来得及运走。工地上找不到遮雨的地方,一帮人脱了衣服盖在水泥上,大家手挽手,肩并肩,围成一圈把水泥护在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