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出现了一批“中西结合”的店铺名翻译。例如,“小徐理发”译成“Small Xu Li hair”。多家商户说这些牌匾近期由当地新城区有关部门统一更换,由施工单位具体负责,不需缴纳任何费用。但他们也发现,牌匾上好多英文翻译是错误的,就连有些蒙文翻译也是错的。对此,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逐个街道进行审核,如果发现错误,将会整改。(澎湃新闻)
近段儿火了俩大学生。一是之前因“葛宇路”而“一‘路’成名”的中央美院研究生葛宇路;还有就是清华建筑系在读博士生徐腾。他们网络爆红,其实有些近似,前者因行为艺术式的公路自命名,后者则是饶有兴致广泛发掘了散发着浓浓的中华土味审美倾向的民间“野生建筑”,并公之于众,奇货共赏。
美无定法,如徐腾所言“我们又有什么权力说人家丑呢?”审美是个人层面私事,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听交响乐看音乐剧,并装出很享受的样子。但是,公私有分界。私人承包的奶奶庙,你自可随性一点,但若是公职部门动用税金公帑,随意干涉到城市居民私人生活和个体审美,甚至代表城市气质和文化风貌的公权行为,那就另当别论了。
术业专攻,你作为建筑专业的,可以“不嘲讽,不批判,甚至怀着‘朝圣’”之情瞻仰各种奇葩另类。可作为公众,却是有资格质疑那些官方对私域的横加干涉的不合理行为的。
类似的行为,并不鲜见,那些追求大一统,必须千店一面的临街店招、颜色、款式的强行统一干预,各地都有。最新的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街头现大量神翻译店名”。为了追求所谓国际化,土洋结合,却错漏百出,丢人到家。
这都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狠的是,“城管不让动”,自己想改都不行。官方回应,有错即改。但错的岂止是一个个“伪翻译”“假国际”?而是这种强力蛮干、大包大揽、却又无视民意,并未真正理解以包容、开放等为核心的真正开明国际化。要真正尊重地方文化,又有国际胸怀,当是民调充分,契合实际,在历史核心区大力保留民族特色,在城市科技新区加大对外交流接触。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文化自信,是软实力,也才能真正让外人对你高看几眼。
几个粗鄙错漏的洋泾浜英语店招,除了徒留笑柄,显得没文化之外,并无其他作用。而且一望而知,强推的流水作业般土味审美,丑都丑得如此一致,错都错得这么统一,那账就算不到个体店家头上,最后背锅的还是蛮干盲干的职能部门。所以,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