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市民俱乐部”的十年
连日高温烘烤后,长沙迎来了难得的凉爽天气。一大早,长沙雨花区高桥街道怡园社区办公楼前的小花园,多了些散步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平时被烈日赶着脚步匆忙的上班族,也会停下来与迎面走来的街坊邻居闲聊几句。
表面看来,怡园社区与其他分布在这座城市里的众多社区并没有什么不同。
走进办公大厅,社区第一书记游端霞一面抬手向《工人日报》记者示意,一面又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了几句。最近,游端霞特别忙,由她在2007年牵头创建的雨花区“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7月刚刚度过了十周岁生日。
“他乡美”,简单三个字已透露出怡园社区的不同。居民资料显示:户籍在社区的有3000多人,流动人口达4万人。“就连那3000人,也都是近十几年从外地迁来的。”游端霞说。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社区。
人口信息缺失、就业困难、社会矛盾频发,流动人口集中地的诸多“不安稳”因素,都曾在怡园社区存在过。但借着“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的平台,如今,怡园社区不仅成为首个“湖南省最充分就业社区”,使得4万多外来人口在长沙找到了“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中”,成为联合国中国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为帮助就业而“生”
只要有空,张一芳(化名)就会来跟游端霞聊聊天。10年前,正是受张一芳的启发,才有了“他乡美”新市民俱乐部。
2004年,张一芳从怀化农村老家来到长沙,租住在怡园社区。没有学历和一技之长,她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儿子还在上高中,一家三口都靠丈夫微薄的收入过活,这让初来城市的张一芳很是苦恼。
不得已,张一芳向时任怡园社区主任的游端霞求助。没想到,不出半个月,游端霞就把她介绍到辖区内一家单位做后勤工作。
有了工作的张一芳干劲十足,一年多时间就成了后勤管理人员。出于感激,每当后勤部门要招人,她都会首先把消息告诉游端霞。
当时,怡园社区成立不到5年。由于背靠中南地区最大的市场群,社区里聚集了大量从全省各地来长沙的外来务工人员。上任之初,仅是摸清辖区内人口信息,游端霞和同事就花了一年半时间。“为了找到一个人,最多的一次,我一天之内爬了6次六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