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邀请联合国雇员携家人参观中国维和营区。这是部队指挥长黄云(左一)向来宾介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本报记者 张晓祺摄
“把我的小儿子带到中国读书吧?”
在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营区,中文流利、谈吐幽默的“老默”,一把将3岁的小儿子推到我们面前。
48岁的联合国雇员默罕默德,是土生土长的黎巴嫩人。因为工作需要,他学会了中文,经常与中国维和官兵交流。时间久了,关系熟了,大家就都叫他“老默”。
“老默”的小儿子,忽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像个瓷娃娃。“老默”说,中国很先进,文明程度高,真想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书。
中国,是“老默”心驰神往的美丽国度。虽然没有机会去中国,但能经常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与中国维和官兵一起共事,感受中国军营文化氛围,“老默”觉得非常开心。
与“老默”一样,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营区,我们也倍感亲切。只是,慢得像蜗牛一样的网速和手机上的双时钟提醒我们,这里与国内有5个小时的时差,距离祖国近万公里。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很多的“没想到”——
没想到中国元素如此丰富。在这里,有官兵利用废旧材料建造的微缩长城、“熊猫”园区,有中国脸谱、十二生肖、十八般兵器文化墙,还有个3米高的中国版“蓝盔勇士”机器人模型——头戴蓝色贝雷帽,身披白色盔甲,一身钢筋铁骨,形态威猛刚强。
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里还有一块块“中国田园”。跨越千山万水被官兵带来的蔬菜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育苗、修剪、理藤、拔草、捉虫……对于远离祖国亲人的维和官兵来说,看看家乡的蔬菜,尝尝家乡的味道,那颗漂泊的心,就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人人都是‘外交官’,个个都是‘代言人’。”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指挥长黄云告诉我们,来到维和任务区后,官兵始终坚持“高于平时、严于国内、强于友军”的工作标准。
诚如斯言。走出国门,一举一动代表中国军队形象;异国他乡,一言一行展示和平使者风采。几天来,在中国维和营区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今年6月9日,多功能工兵分队69名官兵全部一次性通过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考核。这是中国军队自2006年赴黎执行维和任务以来,首次同时获得人道主义扫雷和未爆物清排两项资质。
雷厉风行的中国速度、精益求精的中国标准、敢打硬仗的中国作风……从言谈举止到能力素质,中国维和官兵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在国际舞台塑造着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为了当好和平使者,在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从指挥长到战士,人人铆足了劲儿。
黄云就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最近几天,他正在策划9月份以“播下和平的种子”为主题,搞一次军营开放日活动。
“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当地民众更多地了解真实、全面的中国,更好地认识坚守正义、热爱和平的中国军队。”黄云说,把和平的橄榄枝伸向这片曾被战火摧残的土地,是中国维和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本报黎巴嫩提尔8月15日电)
(原标题:中国营里的“中国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