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环境下,作为各地经济主阵地的开发区应遵循不同的发展逻辑。当土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硬约束,如何正确应对发展建设与资源保护、有序利用的矛盾?
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推动开发区由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仅要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更要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以亩产论英雄”,让沉睡的土地资产活起来,我省各开发区纷纷明确建设发展新导向、形成新逻辑。
“寸土”产生“寸金”效应
在泰州医药高新区,120多栋标准厂房少则四五层、多则十六七层。“这些标准厂房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准备的。”泰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说,“顶天立地”才供地,“铺天盖地”进集聚区——入区企业,如果不是世界级的或者还没有成为国内重大企业,一律进标准厂房。高新区800多家企业,只对40家单独供地。目前,高新区已分五期建成标准厂房170万平方米,第六期正在建设中,面积50万平方米。中小企业进标准厂房,从食堂、宿舍到运动场、购物休闲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更有众多专业仪器设备和公共服务平台,拎包就能入住,除了土地厂房,其他资源利用也体现节约集约化。
土地,是开发区吸收投资、承载项目的重要支撑。当这种基础资源越来越稀缺时,各地开发区纷纷调整思路,在提高土地含金量上做文章。
“无规划,不开发”。苏州工业园区恪守规划先行理念,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打下基础。从第一版总体规划制定,历经几轮修编,至今园区整体面貌与开发之初基本一致,框定人口总体规模,盘活土地资源存量,做大新兴产业增量,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出达到3.7亿美元,还保留了30%左右的规划用地。
80亩地,2.2亿美元,是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本大王生活用品公司的投资现状。这家企业自2013年落户,每年都增资扩建。刚开始利用的是一家医疗器械厂的闲置厂房,30亩地,投资9000万美元,当年盈利1680万元,眼下正实施第五期扩建,瞄准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的市场需求,生产国际品牌婴幼儿高端快消品。
2008年,台湾可成集团斥资3亿美元在苏宿工业园投资建设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到今年6月已连续增资6次,并派生出“可”字系企业群:可功科技、可发科技、可达科技,总投资24亿美元,实际投资超过18亿美元,2016年产值达81亿元。受该项目拉动,苏宿工业园亩均投资强度达510万元,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