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间鸡舍是去年盖的,50平方米,养了120只鸡,每天能下100多个鸡蛋,这下的都是‘金蛋’啊……”说起自己家的鸡舍,腼腆的王俊林话多了起来,脱贫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王俊林是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村村民,因身有残疾长年在家休养,一家五口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为了他家的脱贫这两年村里没少想办法。”中村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赵春平说,去年驻村工作组和联点帮扶单位通过走访入户调查,专门针对王俊林家的情况制定了靠养鸡脱贫的帮扶措施。
“从去年7月到现在,光养鸡这块儿差不多已经赚了两万块钱,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王俊林说,现在全家的收入是以前的几倍,精准扶贫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在郭勒木德镇,像王俊林这样脱贫摘帽的例子还有很多。”郭勒木德镇镇长余映新介绍,通过全力实施精准扶贫,抓发展、摘穷帽,这两年郭勒木德镇的面貌可谓日新月异,全镇9个贫困村、258户777名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和政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格尔木作为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新型工业城市,有汉、蒙古、藏、回等34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贫困户有耕地要搞种植的,我们就提供苗木、技术、肥料;家里有需要就业的,我们就根据相关需求对他们开展培训,想办法就业。”格尔木市副市长袁廷运说,格尔木市结合国家扶持政策,对贫困群众采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帮助他们就业,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真正实现脱贫,格尔木市通过深入调查就业、就学、就医、危房改造等7个方面的脱贫意愿,以及道路、饮水、用电等10个方面的需求,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地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
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一个藏族村,在搬迁至格尔木市郊的十多年里,该村开办过藏毯厂,推广过玛尼石,还搞过劳务输出,但都收效甚微。
“还是要坚持走‘造血式’的扶贫路子,转变‘抓扶贫就是给资金’的观念,瞄准致贫根源,注重源头治贫。”长江源村第一书记秦大云介绍,近几年,在保持前期“输血”的同时,格尔木市积极转变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帮助长江源村完善“造血”功能,先后建起了牛羊养殖场、集贸市场,并无偿划拨20公顷耕地扶持村民发展后续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这些措施既方便村民生活,又提供了就业岗位,还针对富余劳动力开展了雕刻、舞蹈、驾驶、烹饪等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后续产业的发展和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短短几年时间长江源村的人均收入由最初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近两万元,增长了近十倍,全村全部实现脱贫。“现在长江源村的藏族群众不仅收入高了,也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了,优美的环境、自信的笑容、琅琅的读书声,成为村里的新景象。”秦大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