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这种全国性比赛的一等奖,很兴奋能够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也给我们的团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一个把我们的想法转变成产品的机会。”广州航海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一学生郭润华说。
郭润华与其他三个大一学生、一个大二学生组队设计制作的一种新型的基于太阳能驱动的雾霾净化装置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和北京一家环境能源科技公司达成初步的孵化合作意向。8月9日至11日,来自全国101所高校的学子带着191件作品在华北电力大学进行最后的“决战”。此前,他们已经打败3000余件作品,把235所高校的竞争者挡在决赛大门外。
大学生为节能减排“脑洞大开”
基于太阳能的双层窗、晾衣架、制冷候车厅、快速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系统,严寒地区大学生宿舍低能耗空间设计,中国为什么尚未普及施行垃圾分类——以上海市为例的调查分析与建议,基于海绵城市的健身直饮系统,共享单车发展现状及基于奖惩机制的改进措施分析……由于是假期,华北电力大学校园里面有些空旷,但是教学主楼的二层和三层却摩肩接踵,楼道和大厅布置了191个展位,各团队都把自己的科技作品展示出来,向参观者详细讲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同学到和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展位参观,评委们也隐身在人流中“考察”,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小朋友。参观者在每一个展位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乐于和人分享自己的关注点、思路和成果。
“金点子”中隐藏着多少令人惊喜的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岑可法在各个展位前浏览,不过很多同学都认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专家。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是唯一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十年前,正是岑可法提议举办的。
“这个竞赛获奖特别不容易,尤其是特等奖,有10个名额,但是宁缺毋滥,经常评不满,一个作品得到这些领域内最高水平的专家们一致认可很难。”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此次竞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黄向军说。
起点高、规模大、精品多、覆盖面广是这项比赛的特点。不光是高校,很多能源类企业也高度关注这一比赛,到比赛结束,有十支团队和四家企业签署了初步合作意向,对相关技术产品进行孵化生产。
科技竞赛最可贵的是什么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研一学生曹琪所在团队的成果获得了一等奖,也和一所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他们关于产品的想法产生于一年前,制作了大概半年的时间。
“其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地完善。一个作品从想法到真正变为现实需要很多努力。有时会和队员们一起熬夜设计、制作模型,有时会发现前期付出了很多努力却走错了方向。”曹琪说。
郭润华说:“通过参加比赛,让我意识到真正做出一代产品是需要全方位、多因素考虑的。参加比赛对我的个人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对于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巨大的提升。”
岑可法告诉记者:“在众多参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最可贵的就是大学生对生产、生活的认真观察和对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不论是社会实践类,还是科技类,都反映出大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竞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大学生。”
“这里面也许就有几十年后的院士呢。”黄向军说。
(本报记者 李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