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崔崑先生近照 肖艺九 摄
央广网武汉8月14日消息(记者张明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崔崑,1925年生于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属材料专家。从事材料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69年,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撰写完成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杰出贡献。
崔崑的夫人朱慧楠介绍着她眼中的丈夫,“早上6点起来收拾一下,或者做一点家务事,这是他的休息。然后写他的书,两百万字还在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
崔崑说:“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就四个字概括——一个勤奋,一个报国!我一直说,我们做的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江城武汉的夏,少不了雨水的滋润,洗净铅尘的喻家山下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楼里,92岁的崔崑早早坐到书桌旁,为再版自己的专著忙碌着。他说,“出版了之后,慢慢地发现要不断地跟国际接轨,这样钢出产的东西外国人知道,他也是同类的钢,你买他的、出口都很方便。所以这几年变化很快,我就开始修改。”
这本名为《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专著共1574页,200万字,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但谁能想到,2006年提笔写书时,崔崑已是81岁高龄。学生柳林说,为完成这一艰巨工程,他自学计算机软件,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他自己买的电脑,所有材料所有的字,一个个敲进去,他自己下载了图形编辑软件,把图片导进去,在那上面进行修改。”
崔崑(右)与夫人朱慧楠在武汉的家中 肖艺九 摄
崔崑这一辈子就像自己的专业一样,千锤百炼。少年时,家乡济南被日寇占领,燕京大学毕业的父亲毅然离开被日本人接管的洋行,并鼓励儿子离开沦陷区,到大后方去继续读书。崔崑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高中毕业以后,日本人奴化教育,我父亲就说你无论如何不要在这读,绝对不给日本人做事。我们拿了一点简单的行李,有时搞个架子车,有时走路,通过河南的封锁线,从西安到宝鸡到广莱、绵阳最后到了成都,一共走了8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