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江苏分库去年9月在南京正式启动。一年来,社会对于生前订立遗嘱的观念与接受度正发生哪些变化?在人生进程的末端,老人们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记者现场探访,探讨生命的最后岁月如何更有意义,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终点。
办完登记后,
他们觉得少了后顾之忧
南京青云巷是一条不宽的巷子,中华遗嘱库江苏分库就坐落于此。记者探访时获悉,不少老人都是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前来咨询和办理手续的。几位老人家并不避讳,面带笑容地表示,办完一系列手续后,少了后顾之忧,他们会继续有质量地活着。
中华遗嘱库江苏登记中心主任庞华幸说,当今社会对遗嘱的观念正发生变化,从以前讳莫如深、一知半解,到逐步开放、趋于主动。前来登记的2000多人中, 九成是南京本地人,还有的来自常州、扬州、徐州以及上海、合肥、武汉、太原等地;其中,最年轻的60周岁,最年长的93周岁。绝大部分老人订立遗嘱的内容,都是关于财产分割。
在现场,74岁的沈穆老爷子和记者聊了起来。他和老伴膝下无子女,财产分配的重点便是名下80多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一个侄子对老两口照顾有加,老沈便萌生将财产留给侄子的想法。6月5日亲手写下遗嘱,8月9日领到遗嘱本,拿着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本,沈穆觉得心里踏实多了:“提前写下遗嘱很有必要,是对自己、对后辈的一个交代,省得走后留下麻烦事。”
不过,记者也看到,不少老人对于遗嘱还存在不了解甚至误解的地方。比如,有人问,遗嘱是否经公证才有效?庞华幸介绍,有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等5种形式,都是属于法律认可的。“还有一些老人安排自己去世后的抚恤金,其实这部分资金从法律上来说不属于老人的生前财产,因此没有权利写入遗嘱。”庞华幸说。
留下特殊“遗嘱”,
临终坚决不抢救
生命接近尾声时,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又该放弃治疗?这是许多老人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记者发现,对生活、对亲友,这些老人除了依恋与热爱,还有理性。
有一对夫妻,妻子张玖刚过61周岁,丈夫比她大一岁,他们带着自己手写的遗嘱前来,其中一条“临终坚决不抢救”的要求显得很特殊。遗嘱库工作人员解释,遗嘱中对临终的这一部分内容并不可以做规定,他们可以选择提前向儿子告知。张玖说,她在医院工作,经常看到ICU病房里被切开气管、插入鼻饲管的老人,他们的肉体经受摧残,眼神里流露出痛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她觉得,这样的临终抢救是无效的,也很不体面,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