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热词看变化】
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张子盛,前几天回国了。她发现,大街小巷都有人们骑单车的身影。于是,她也加入了骑行队伍。“从地铁站出来后,再也不用顶着太阳走5公里路回家了,还能在手机上看到自己骑行的路程和消耗的卡路里数,帮助减肥。”
如今,共享单车火了,但这仅仅是人们生活变化的冰山一角。
当各类设备开始连接到互联网,新产品、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能用手机进行控制的窗帘、能“听懂”人说话的冰箱、能“看懂”手势的空调,以及曾驶上北京五环路的智能驾驶汽车……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的脚步正变得越来越近。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的李先生,今年76岁了,因患有冠心病,已安装了4个心脏支架。他告诉记者,最近,他所在的龙潭街道成立了小棉袄爱老服务驿站,为老年人配备了智能睡眠监护床垫、定位胸卡、安心腕表等设备,还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李先生很快成了服务驿站里的常客。有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在驿站里进行健康监测时,系统突然提示,监测数据与历史记录存在异常,于是,他立即去医院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了一次突发心梗。
据龙潭街道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建立了385份电子健康档案,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除了能够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预警外,还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以及搭配营养餐食等,“这些智能设备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其实,“万物互联”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生产方式。
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把农业生产环节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他们通过实时采集温度、光照等环境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生产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还为日后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安全追溯等提供了便利。
“我们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时传递出电量、温度、车速等200多条信息。”广东深圳市特玛电池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耿德先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定位系统,他们能对全国范围内运行的电池进行监控,及时对故障进行诊断、维修,确保人员和车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