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夹龙褂修复前后对比。 |
本报记者 刘冕
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的故宫文物医院去年挂牌,目前尚未完全启用。最近,文物医院通过故宫官方微信首次发声,“有机质文物保护”诊室披露了科技研究如何帮助这些清宫旧藏延年的秘方。
在这座“诊室”里,文物修缮常见的传统工具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纸张纺织纤维测定仪、纤维细度仪、三维数字视频显微镜等高新设备。目前两位“大夫”分别是王允丽和王春蕾。她俩强调,这里“没有神秘的绝活儿,只有严谨的科学。”
检测辨清“海龙皮”为何物
每一件文物在修缮前,都会接受各种检测。通过一番科学论证后,修复才会开始。而必做的一道检测,是判断材质。
古人对材质的命名要比现代人浪漫得多。这也给鉴定带来一定难度。两位“大夫”花了4年时间对院藏毛皮类材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现在动物学的分类揭开不少秘密。举几个例子,海龙皮现在是指海獭皮,可在清代却是指水獭皮;天马皮,在清代是指沙狐腹下的那一段;银鼠皮,在清代则是指松鼠腹部一段,白鼬皮、伶鼬皮也都可称作银鼠皮。
到底如何检测毛皮类文物?一靠手摸,二靠纤维分析,三靠结合历史档案。专家解释,除了自己动手,故宫也会专门邀请院外毛皮鉴别专家出手。但现在毛皮动物均为人工养殖,而清宫使用是野生毛皮,摸出来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所以给一块毛皮定“出处”,有时候靠的是“毫发”出真知。目前所有院藏皮毛都是珍贵文物,不能随便薅几束鉴定。日常工作中遇到从藏品上自然脱落的一两根毛都会被工作人员当宝贝似的收集起来。之后用它们制作切片,在显微镜下寻找皮毛的真相。有的时候,“大夫”还需要翻故纸堆,寻找突破口。
研究皇上衣物如何清洗
修之前还需要除尘。先是用不同功率、不同吸风头的吸尘器吸走表面灰尘;之后用软毛刷、棉签、超细纤维布等擦去死角灰尘;最后是要黏出纤维内部的部分灰尘;最后一步使用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除了黏尘胶和万能黏土,还有面团、热馒头,甚至口香糖。
两位“大夫”花费近10年时间,自主研制了一款除尘布。如此费事儿,因为纺织品文物除尘,既要能干净,又要少使用水类溶剂,以免造成颜色的损失。如今,这项“发明”已经在全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