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棒棒军”闻名全国,鼎盛时期,这支队伍超过40万人,他们以棍棒、绳索为劳动工具,帮人搬运货物,靠负重劳动吃饭,为千家万户提供便利。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劳动方式的改进,曾经穿梭于山城大街小巷的“棒棒”,已经寥寥无几,那么,规模庞大的“棒棒军”去了哪里?
一根扁担,曾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
酷暑时节,号称“火炉”的重庆,气温已接近40摄氏度,“老棒棒”宋成文和哥哥宋成国,却坐在清凉的空调房等电话,“老宋,在哪?看房子的。”“现在吗?你等等,我马上过来。”
今年58岁的宋成文,是重庆市合川区百岁村的村民,做过32年的“棒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庆人和货物最集中的地方就在渝中区的两路口、朝天门、大礼堂、菜园坝一带,宋成文进城后就在这些地方当“棒棒”。宋成文告诉《工人日报》记者:“那个年代,农村人进城主要的谋生手段就是‘棒棒’,吃力气饭。”
在“棒棒”中,“跑得快”老胡很多人都知道,本名胡永发的他是重庆垫江人,今年42岁。上世纪90年代末,原本在昆明做装修、油漆行当的胡永发,因为两个年幼的孩子,结束了打工生活,回到重庆拿起“扁担”。
自己要生活,又要赚钱养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靠胡永发的这根“棒棒”担着,因此,每当有人需要“棒棒”的时候,较年轻的胡永发总是比所有人都跑得快。
随着城市发展,山城的“棒棒”业务越来越不好做,年轻的胡永发一度每天只有几十元的收入,住宿条件也极差,他曾住过每晚2元钱的“棒棒房”,一堆人挤在一起,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商家送货上门服务越来越周到,就连很多单位的业务也被保安包办了,“棒棒”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转型融入城市
“我们一起挑扁担的很多人都放下了‘棒棒’。”宋成文说。 走街串巷的“棒棒”们,其实对城市的风土人情更加了解,也让他们得以在服务业转型。
2009年,已经有十多年没干过装修行业的胡永发决定重操旧业,“棒棒”行当只接电话业务,从这年开始,胡永发慢慢的召集了负责水电、刷墙、贴砖等领域的十几名工人,开始接各种家装、工装业务,收入也从这年开始提高。
现在,胡永发已经落户在了重庆主城,两个儿子也都参加了工作。事实上,与胡永发转型经历类似的“力哥”不在少数,比如,每逢春节期间,在重庆大渡口区总能看见一群悬挂彩灯的人,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曾是“棒棒军”中的一员,由于接了多年的悬挂彩灯业务,手艺比较熟练,因此几人一合计,干脆弃掉“棒棒”,合伙成了一个公司,专接灯箱安放、悬挂彩灯等业务,从“力哥”转型成公司合伙人,当上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