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滩缓沙细的海滨浴场,中西合璧的建筑……今年7月,福建厦门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让我们对鼓浪屿的未来更有信心了。接下来9月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是一个让世界了解厦门的好机会。”鼓浪屿居民谢绵聪充满期待。
2012年,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录后,厦门市委、市政府就明确将鼓浪屿定位为“文化社区+文化景区”,在积极稳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注重文化、生活和业态的内涵提升,用文化创意处理好遗产、旅游、社区三者的关系。
鼓浪屿上,一座名为“褚家园”的别墅院落是谢绵聪的家,也是鼓浪屿上最早的一批咖啡馆之一。院内亭亭如盖的林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与空气中飘荡着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
谢绵聪已在鼓浪屿居住了近70年,他见证了鼓浪屿从一个不知名小岛,变为游人如织的旅游度假地。“特别是2008年动车开通后,岛上的游客一下就变多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谢绵聪十分感慨。
70余年过去,褚家园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次,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亟待修缮。曾有人提出以每年180万元租下老谢家的房子,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谢绵聪动心过,但一听说要破坏房子的格局,谢绵聪最终还是没能跨过心中的那道坎儿。“我们一家三代都生活在岛上,总归还是有一些坚守。”谢绵聪说。
房屋修缮工作落在了谢绵聪的儿子谢立达身上。“我们按照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要求‘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管委会还有专门的人员帮忙完善修缮方案。”谢立达回忆道,“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本地已鲜有传承,我专门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参照老照片照葫芦画瓢,不行就推倒重来。”
修缮耗费远超预计,为此谢立达开始学习咖啡制作技术,在院落中开设露天咖啡馆,用收入贴补房屋的修缮工程。2008年,褚家园修复完成,耗时两年的工程投入超过了300万元。“管委会在验收时发现我们做得不错,大门口顶上的两头石狮子有破损,让我们找出原有图片,帮助我们免费找工匠修缮。”谢立达说。
谢立达的心血没有白费。修缮完的主楼从外立面几乎看不到空调、电线等任何现代化设施,每个细节都不着痕迹地恢复了往昔的容貌,与精心打点的园艺植物浑然一体。“曾想过改做餐饮,可以挣更多钱,但是烟火气太大,对老建筑保护不利,而且宅子原有的风华与神韵会被破坏。”在谢立达看来,祖宅百年的风貌,沉淀的是厚重的历史与人文。
“面对商潮不为所动,这是很多老鼓浪屿人的坚守。”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顺彬说。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鼓浪屿老建筑获得新生:租界时代的公审会堂周边的违规建筑被拆除,成为街道公共议事理事会场所;丹麦大北电话局旧址设立了鼓浪屿共享遗产展;长年被闲置和遗忘的毓德女学经过改造,成为梳理鼓浪屿教育沿革的展示馆……鼓浪屿上53个文化遗产核心要素都得到修缮,对其开展长效保护的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等体系也建立起来。
“G20让世界认识了杭州,期待金砖会晤也能让厦门焕发新的光彩,让世界看到鼓浪屿的美!”谢绵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