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1、40……”8月8日晚,新浪微博网友“宜宾生活播报”上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几乎与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同步,汶川县电视台弹出地震预警倒计时画面。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突然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从40多秒开始倒计时。当倒计时进行到38秒左右时,画面中房屋顶部的吊灯开始晃动——地震波及视频拍摄者脚下的地面。这套由汶川县地震部门在当地实施的技术系统为老百姓赢得了数秒的避险时间,这种技术,就是地震预警。
在地震发生前几秒甚至几十秒通过公共传播平台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积极探索地震预警技术的一个缩影。地震前的“读秒”警报,或将成为未来大灾之前的“救命神器”。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
尽管各国科学家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攻关多年,但地震预报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地震预警就显示出了重要的价值。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是地震领域的专家,他表示,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在震中发生时,破坏性地震波在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及专用终端给出警报的技术。
在地震面前,以秒为单位的提前预警,实际价值有多大?
许绍燮指出,对于震级和烈度高、破坏力影响较大的地区,提前10秒预警也是很有价值的。比方说高速行驶的火车可以停下来,各类电站等大型工程可以紧急处理,人能及时在周围找到合适的避险位置等,能减少人员和经济损失。
《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第一波地震波到来前,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如果为20秒,则伤亡比能减少63%。
然而,这种预警技术仍然有弱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山有坦言,由于地震定位需要多台站接收地震波信息,震级估算也需要一定时间,地震预警信息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数秒甚至十余秒发出。因此,在震中地区的一定半径范围内是一个预警盲区,预警信息只能传达给离震中一定范围以外地区的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使台站密度很大,地震预警盲区半径一般为30公里,而6级以下地震的可能破坏范围通常在几十公里以内,很可能就在预警盲区内,所以,地震预警对于6级以上大震才有防灾减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