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人睁开蒙眬的双眼准备起床的时候,合肥市包河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已经开始退去一天的喧哗。
每天凌晨5点至6点,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数百名农民工集中在此等候着雇主到来。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建于2016年9月。此前,这里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工集散地。无论冬夏,每天清晨时分,大量农民工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过来寻找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在高峰时段,当地交通接近瘫痪。而当“大潮”退去的时候,地面上会留下一堆堆垃圾。更严重的是,由于人员过于集中,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工站马路乱象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这种临时性用工进行规范化管理?当地的做法是,建立一个公益性临工集散地。运行近一年时间,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农民工不站马路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
精细劝导,农民工不再站马路
作为合肥市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由合肥市包河区政府投资兴建、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管,同时委托一家民营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管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临工提供临时性停歇场所,引导农民工、包工方“双入内”,改变之前的若干乱象。
52岁的吴汉银是安徽阜阳人,他每天6点准时到凌大塘找活干。吴汉银曾经去过很多工厂找工作,可是都因为年龄大了而被拒之门外。“孩子大了,成家立业等着花钱,我只能到这来找临工。”
吴汉银说,临工也分为大工和小工。“大工需要一定技术,一天工资两三百元,小工基本上都是力气活,一天工资一百五六十元。”
吴汉银干的基本都是砸墙、卸车、装车之类的小工,他一个月有20天左右能找到活干。“有个集散中心还挺好的,以前都站在马路上,经常因为抢活打起架来,现在有人帮忙维持秩序,还帮我们清理垃圾,白天太热或下雨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去大棚里歇息,里面还免费提供开水。”
家住肥东县的刘连玉每天也会来凌大塘找临工,她一个月最多能找到十几天的活,做的大多是工地上的保洁工作,一天工资一百二三十元。“我每天5点到这里,一般先去集散中心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如果等到上午10点还没有,我就回家。”刘连玉说。
据安徽巧渡阳光民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凡介绍,在集散中心成立之前,每天大约有400多人在此聚集,越过安全线,站在马路边,人最多的时候能绵延三四百米,严重阻碍交通。“他们生怕站远了等用工方的车子来了抢不上前,都争着往前站,最后都站到马路中间去了。现在,没有一个人再去站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