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新形势下,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7年4月起,诸暨市将乡镇干部与具体的行政村结对,实行专职驻村制度,要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恤民意,“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批又一批干部,走遍诸暨角角落落,工作在田间地头,抓党建、促发展、解民忧。
十年如一日,专职驻村制度已深深扎根于基层。
最近,本报记者蹲点诸暨,深切感受驻村干部的探索和思考。
如何走进群众内心
虽说成立才一年多,“詹大姐帮忙团”在诸暨已是家喻户晓。
詹大姐名叫詹萍,曾是江藻镇江藻村的驻村干部。驻村3年多,村里的情况没有她不了解的。村民们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詹萍”。因此,她又被群众称为村里的“114”和“110”。
去年,有部以她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我找詹萍》在网上走红,这也是诸暨市首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微电影。
但詹萍自己说,当年,50岁的她是“想破天也没想到”,在乡镇干了27年的“老计生”会去当驻村干部。
2013年接到镇领导电话时的场景,她还历历在目:
“明天镇里有个会,你参加一下。”
“好的,啥会?”
“现在驻村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有更重要的岗位需要你,镇党委决定派你去江藻村任驻村干部……”
江藻村是詹萍婆家所在村。一开始,她却有些慌神:这个由5个自然村合并不久的行政村,是全镇第一人口大村,情况复杂,历来由乡镇中层干部驻村联系。“我挑得动这副担子吗?万一干不好,在婆家,脸往哪里搁?”
果不其然,詹萍刚到村里,就遭到了“冷遇”,去村民家里拉家常,村民们并不热情:“上面派干部下来也好几回了,就那么回事。”有的村干部甚至当着她的面数落。
面对这些不待见,詹萍还偏不信了。她告诉自己:“能不能干点事,试试才知道。”
不久,一件难事来了:一名年过六旬的村民来找村干部,哭着说自己到了能领独生子女奖励扶助金的年纪,但找不到离婚证,这笔钱没了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