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三五公里出屯留县城,红色、蓝色的运煤卡车宛如一条长龙,沿着晋煤东运的主干道——309国道,浩浩荡荡。
在煤炭大省山西,这一画面再平常不过。
在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山西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约5000平方公里,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2900多处,是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累计发生量最多省份之一。
去年9月底,渔泽、岗上村和路村3个乡镇、8个行政村、805.47公顷塌陷土地治理正式启动。这是山西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全新开始,也是山西落地的首个国家项目。如今,仅半年时间,744.68公顷土地全部整理完毕,60.79公顷水塘治理也基本完工。
屯留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袁旭亮站在309、208国道交界处,指着南北两侧一望无际的玉米田、谷子地介绍:“过去,这里都是采煤沉陷区,土地高低不平,最高落差达6米。雨水多了低处就涝,雨水少了高处就旱。”
2016年,国家把山西省作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省,59座国有重点老煤矿和40个重点土地复垦区列入矿山环境治理范围。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许大纯介绍说:“中央财政一次性拨付‘两权’价款近89亿元,大力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采煤沉陷区治理,宜田则田,宜水则水,综合施策。针对沉陷区造成60.79公顷的积水坑,面积不大、易于恢复的,重新变为良田;面积较大的,打造湿地景观和“城市之肺”,并配套开发垂钓塘休闲、农家乐等项目。目前,共填埋水塘、恢复良田540亩,治理水塘698亩,大小5个湖区,景观桥连接,游人络绎不绝。
岗上村71岁的郭贺生十分感慨,“过去农田跑水、跑肥、跑墒,塌陷、裂缝,机械也下不了田。如今,直楞楞的斜坡地平坦坦,‘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三保田’。”老汉指指眼前波光粼粼的湖泊说,“连臭水坑都变成了钓鱼休闲的好去处”。
岗上村村支书李银生说,采煤沉陷区治理带动了新农村建设,“3200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如今,1500亩已经种上了富硒谷子。今年是治理后头一年,地力还在恢复,亩产按400斤算,一斤40元,也能挣1.6万元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