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尤其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思政课建设节奏加快,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也在提升。但我们也看到,思政课教学中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够高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思政课不好上,与有些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关:拿功利性标尺来衡量思政课,认为思政课与专业、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认识折射出的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满意,即所讲非所需、所需不彻底以及不解渴、不管饱、不好用,一句话就是学生的获得感不强。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知识传授方式的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仅要求内容常讲常新,更要求形式千变万化。面对已经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一些教师固守传统思维与方法,没有接受与适应这种动态,没能成为思政课的“大厨”。
思政教学上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菜单”比较单一,导致学生“食欲”不振。一些教师一味提供“高大上”的主菜、大菜、硬菜,脱离学生实际大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忽视了聊点学习、谈点爱好、说点生活等“特色菜”“农家菜”,也缺少激励青年拼搏奋进、勇于创新的“心灵鸡汤”。
二是“厨艺”不够精湛。烧好思政课这道好菜,教师既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准调料搭配,更要懂得思政课的精妙。但是,部分教师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成了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都淹没其中。教学方法习惯大火猛攻,不善于小火慢炖。教学方式简单直接,缺少人文关怀的力量和温度。
三是“装盘”不够精致。思政课不仅要求内容搭配得当,课程包装的形式感也很重要。当前,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原生态的方式讲课,不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没有课程包装的概念和意识,使思政课缺少时代感和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如何守好渠、种好田,关键在于从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做起。一是抓住需求点、瞄准兴奋点,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抓住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找准思想矛盾点、政治困惑点、学习生活烦恼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服务。二是不做“复读机”,要做“解码器”,要敢于转换、善于转换、勤于转换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语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共情。三是要做“良师”,更要做“益友”,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思政课教师自己明道、信道,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与学生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充分彰显思政课的分量和魅力。
(作者:高国栋,系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