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战狼2》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三重的“难得一见”:
一部国产电影在上映一周后依然一票难求,周末超过50%的排片率,也挡不住晚上的场次在中午就已售卖一空,热度难得一见;
一部国产电影在结束后,几乎所有观众都留在座位上观看片尾花絮,这在之前是只有成龙影片才享受过的待遇,难得一见;
一部商业片在结束时有不少观众自动鼓掌致谢,难得一见。
商业片,娱乐属性最关键;鼓掌,表达的是敬意,代表的是价值认同,在人类需求的金字塔中,显然比单纯“杀时间”的消遣娱乐更为高级。或者这正能解释许多影评人的困惑:为何《战狼2》在电影技术层面远未达到好莱坞顶级水准,却收获了比好莱坞顶级娱乐片更好的口碑?——因为《战狼2》满足了观众更高层级的情感需求:“民族自豪感”“民族主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等。
而过去,我们对于主打这类情感的国产电影有一个统称:主旋律电影。
说到主旋律电影,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不是夸张。比如1964年的《英雄儿女》,采用的多主角、多视角叙事语言,放到今天也是非常时髦的电影技法;1963年的《小兵张嘎》,以丰富的镜头语言见长,尤其是多处流畅的长镜头,展示出的电影语言功力足以笑傲近年来的国内商业片;1956年的《上甘岭》对封闭环境内的氛围渲染和群像刻画堪称教科书,更别说传唱至今的那首“一条大河波浪宽”……
然而新时期以来,自从电影行业从师法苏联变成师法西方,似乎就再没找到适合承载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语言。直到2016年,《湄公河行动》横空出世,横扫12亿票房,才第一次将“商业主旋律”的票房提升到主流商业片的水准。
平心而论,《湄公河行动》的硬素质并不出众,尤其是电影质感的缺乏常常给人一种在看电视电影的错觉。能够如此大卖,显然是沾了题材的光。当时就有言论称,主旋律商业片的风口已经到来,然而随后推出、被寄以“第二个湄公河行动”期待的《非凡行动》,拿出了更上乘的制作水准却反响平平,也让业界意识到主旋律商业片这口饭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吃,仅靠一个《湄公河行动》做样本,想要找出成功秘诀,还是困难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