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贾延宁 李香兰):对于任何一座林场来说,防火都是头等大事。位于河北的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目前虽然已经引入红外探火雷达、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但人工瞭望仍然至关重要。坚守望火楼上的防火瞭望员,被称作保护森林的“眼睛”。他们在林海深处长年忍受孤独寂寞,守护好这片凝聚几代人心血的森林是他们唯一的心愿。
46岁的刘军是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的一名防火瞭望员。他个子不高、面色黝黑,跟人说话时语速不算流畅,可一旦说起自己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森林,他就能手指窗外,迅速而准确地报出一个个地名来。而这对于任何一个外人来说,窗外除了绿色森林,还是绿色森林,没有任何辨识度。
刘军不仅心里有份地图,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这个本事让他正在学习防火瞭望的儿子刘志钢佩服得五体投地。刘志钢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那会儿天比较干,车一走,路上带出好多土烟。我以为是着火了,跟我爸说,‘爸爸,那儿冒烟了,你快去快看看吧’。那真是,我爸就往起一站,就扫了一眼,就跟我说,‘那是沙尘,别管它,过车了’。 ”
在塞罕坝林场,一说起望火楼的防火瞭望员,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一是这个岗位太重要了,另一个是因为望火楼一般修建在远离人群的地势较高处,防火瞭望员要长年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单寂寞。塞罕坝林场有9座防火楼里,其中8座都是夫妻俩人共同值守,这是为了缓解工作之余的孤独。尽管如此,愿意到望火楼工作的人仍然少之又少。
2006年,当时是护林员的刘军和在作业区工作的妻子齐淑艳一起调到了位于林场最高点的望火楼工作。对刘军来说,他是又“回”到了这里,因为他的父母曾在这里工作过。他说:“听我母亲说,在我5岁之前,父母都在这里。那时(住的是)第一代马架子(窝棚),路也不通,去哪儿都是走着。四周连树都没有,风又大,打到脸上都是石粒。我听母亲说,我好像是在这儿出生的,等我长大了一点,才把我父亲调回场部。”
虽然刘军夫妻能相互作伴,但寂寞单调仍然是最大的问题。儿子刘志钢还记得当时的的情形:“我爸来了将近半年了,太难受,还站在外边,站在林子里冲着天嚷呢。”
有时,刘军和齐淑艳也会吵起来,刘军说:“见不着人,这儿寂寞,谁心情都烦躁,有时候说说就吵起来了。”
如今,刘军夫妇已经在望火楼工作了11年。在每年长达6个月左右的防火期,他们白天每隔15分钟报告一次,防火紧要期晚上也要每隔1个小时报告一次。尽管工作单调而紧张,但夫妻两人配合默契。妻子齐淑艳介绍说:“防火期那会儿,他晚上值班,他晚上睡得晚,我前半夜(睡),他后半夜(睡)。等到亮天,我就上去瞭望,他起来再做饭,吃完了上去替我下来,(我)收拾完上去替他,他再下来,就这么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