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搞体育的更得有精气神。赛场如战场,两军相遇勇者胜,因此,运动员缺什么都不能缺精神。中国体育曾经诞生了许多种精神,“女排精神”“国球精神”“女足精神”……它们都是中国体育的宝贵财富。
但在肯定精神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似乎不能过分夸大精神的力量。竞技场上,精神不能包打一切,胜负取决于许多因素:实力基础,赛前准备,临场发挥,战术设计,场外因素,当然也包括双方的精神面貌。总而言之,它是一个综合的结果,精神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过分夸大精神的作用,一是有悖于体育竞技的科学性,二是不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胜负观。郎平就曾说过,不要一打得好就说是有女排精神,打得不好,就没有女排精神。“铁榔头”的话,可谓恳切之极。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女篮亚锦赛上,当中国队教练许利民赛前声称对日本队,要有民族精神,我就略有担心。如果打得好,这些鼓劲的话自是豪迈而妥帖,但万一打不好,岂不又给人留下口实。后来,果不其然,中国女篮在末节曾领先9分的大好形势下,被对手翻盘,许利民遭遇各种口诛笔伐。精神激励法,可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让姑娘们失去平常心,导致动作过度发紧,尤其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显然,姑娘不是不想拼,而是太想拼了,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中国女篮已经四年不胜日本队,上届亚锦赛,更是以35分的巨大劣势被日本队击败。因此,许利民一直憋着一口气,甚至还在训练场周围挂上了日本队夺冠的照片,“什么时候胜她们,什么时候拿下来”;本届亚锦赛上,他也一再提及“上次惨败对手特别耻辱,这次要挽回尊严”。这些打气的话,都没什么毛病,但队员如何接受和理解,如何在场上体现必胜信心和拼搏精神,主教练如何在关键时刻合理调度,却远不是喊几句口号能解决的。亚锦赛后,许利民更多地谈青训系统、体教结合和篮球改革,也许正是痛定思痛深思熟虑的结果。
和许利民有相同际遇的还有拳王邹市明,在上周举行的WBO世界拳王金腰带卫冕赛上,他出人意料地输给日本选手木村翔,痛失金腰带。邹市明显然也不是输在精神,而是输给了岁月。36岁的他在职业拳台明显有些老迈,这不是他的错,他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奥运赛场,如今的他已是英雄迟暮。邹市明战败后,说“我信命,但不认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失去的,夺回来,是个男人继续战斗! ”精神可嘉,但邹市明和热爱他的拳迷们都必须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因为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这也并不可耻,战败的拳王依然是拳王,失利者一样可以成为英雄。
必须承认,精神力量通常是竞技场上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但精神并非万能。精神力、意志力和技战术的使用结合得好,才会带来最终的胜利。比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当时排名世界105位、时隔44年后重返世界杯赛场的朝鲜队,首场小组赛即以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不遗余力的跑动,和巴西队战得难分难解,虽然最终以1比2不敌对手,但朝鲜队队员在场上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号称朝鲜“鲁尼”的郑大世热泪盈眶的一幕,更是感动了全世界。也许是第一场小组赛的良好感觉,增强了朝鲜队的自信,也更加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在面对欧洲劲旅葡萄牙队时,朝鲜队一开场竟然和对方大打攻势足球,最终却在一场雨战中,换来了0比7的悬殊比分。从1比2到0比7,两场比赛的朝鲜队似乎在精神力上的表现上判若云泥。但其实,朝鲜队还是那个朝鲜队,是不同的战术设计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比分。
说白了,竞技体育归根到底是个专业活儿。“精神的力量”“意志的胜利”,诸如此类,都是好词,但也需谨慎使用,因为世上没有万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