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贺
80后农民刘丽丽,10年时间里,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抚育幼女,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农村妇女的美好形象。她以孝为先,以奉献为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创建美好家庭的高贵品质。
今年34岁的刘丽丽,家住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东胜村四组。2007年时,她和丈夫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年便生下女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丈夫又想给女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想到村里许多年轻人都出国打工挣了不少钱,所以,丈夫也想出国打工。对于孩子尚小,刚刚结婚一年多的夫妻来说,这种分离是最让人不舍的。但刘丽丽经过考虑以后,并没有阻拦丈夫,而是温柔地对丈夫说:“家里有我,你就放心地去外面闯荡吧,我支持你!”丈夫得到妻子的支持十分高兴,可是想到自己把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扔给妻子一人,心里充满了愧疚。他对刘丽丽说:“小丽,我出国以后,家里就辛苦你了,我会努力挣钱,让你和孩子还有爸妈过上好日子的,相信我!”
丈夫带着对妻子浓浓的不舍和一家人的殷切希望出国淘金去了。此后,所有家庭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刘丽丽的肩上。但是,她带着不满1岁的孩子,硬是坚持着。丈夫刚走不久,婆婆就突然患了急性脑出血,刘丽丽及时送婆婆住进医院进行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每天给婆婆穿衣、洗漱、喂饭、按摩,对这些繁琐而又重复的日常护理工作,有时候她真的有分身乏术的感觉,但却从无半句怨言,也从没有因为劳累而给丈夫打过电话,只为了让丈夫在国外能够安心工作。因为患病,婆婆胃口不好,为让婆婆顿顿饭都能吃饱、吃好,她每天都费尽心思,迎合婆婆的口味,变着花样地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婆婆因为脑出血严重患上了老年痴呆后遗症,大小便也失禁了,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丽丽却没有因此而嫌弃婆婆。为了让婆婆能舒服一些,她每天都给婆婆捶背,帮助婆婆活动身体,坚持给婆婆洗澡,及时给婆婆理发、剪指甲,随时随地接屎接尿,从不厌烦。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重病的人一两个月还可以坚持,可刘丽丽这个儿媳却一坚持就是整整10年。
刘丽丽婆婆的母亲也健在,已到了古稀之年。由于年轻时长年辛劳,加上年事已高,身体落下多种疾病。春夏时节,老人基本可以自理,每年冬天,刘丽丽就会把她接到自己家里精心照顾。逢年过节,她再忙再累,手头再不宽裕,总要给老人们里里外外的衣服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却乐开了花。老人在村里逢人便说:“我闺女有这样的好儿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可刘丽丽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婆婆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贴心。村里的人也都对刘丽丽的孝顺充满了赞赏和钦佩,可她总是平静地说:“这些是我为人儿媳、为人妻和为人母应尽的责任。”
多年来,刘丽丽每天都精打细算,把家里打理得有条不紊,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作为儿媳,她不辞辛苦,十年如一日精心地照顾家里的老人;作为妻子,她用爱和行动默默地支持着丈夫;作为母亲,她十分注重对女儿的教育。她时常告诉女儿,生活要简朴、待人要和善,要尊敬长辈、做诚实和有爱心的人。身教胜于言教,刘丽丽在家里孝敬长辈,对邻里也是诚信热情、乐于助人。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帮忙,只要她能做到,从不推脱。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也养成了孝顺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品质,小小年纪就非常有爱心和上进心,深受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喜欢。
刘丽丽,这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最年轻的时光,演绎着人世间最宝贵的爱情和亲情,她用自己的爱心、善心、孝心、责任心为家人构筑了一个幸福、和谐、美满的温馨港湾。村民们从她的言行中也学到了中华儿女孝敬老人、夫妻和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