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苏州市相城区全面启动新一轮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打造“147”格局,即围绕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一个平台”,聚焦城市运营、区域性开发、新兴产业与金融产业、三农与文旅“四大板块”,重组七家一级监管企业。在不断为企业回归“市场化”扫除障碍的过程中,相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也越来越明晰。
优化顶层设计
“功能分类”避免“一刀切”
今年3月,苏州相城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类型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的成立虽然静悄悄,但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却不平凡——它与原国资经营公司改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共同构成相城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成为“147”格局中的“1”。这也标志着相城区“政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经营性国有企业”三层国有资产管理架构正式形成。
相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局长金国强介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区属国有企业主业定位不清、经营业务重叠、与政府关系模糊不清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理清相关项目、债权债务关系等,让企业回归市场主体地位。
4月,相城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及企业功能分类的实施意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国有企业承担着多重责任和使命,有的企业“盈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并存,一些应由政府履行或通过购买服务履行的职责仍由企业承担,一些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重大事项仍由政府审批,阻碍了企业市场化体制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为此,相城在顶层设计中,把准确界定区属国有企业功能分类,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置工作,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将区属国有企业分为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相城区国资局领导介绍说,推进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可以有效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
啃下“硬骨头”
让国企“轻装上阵”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历史包袱较重。”相城区相关领导在走访调研后认为,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相城将此轮改革的首要任务定为: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实现从“管企业”变为“管资本”,彻底扫除国有企业回归市场主体地位的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