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月与安生》里,从小到大遵循长辈安排的林七月,决定抛弃一成不变的银行工作和小城,去远方自由闯荡。林七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抱歉地对母亲说,没有过她希望的生活。母亲说:“过得折腾一点,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林七月母亲的这句感想,放在中国式教育传统,已然显得超脱。我们习惯相信,被长辈经验证明过的生活,就算未必精彩,但必能平顺,能省去几多弯弯绕绕,很少会摔得鼻青脸肿。可是,按照父母的期待过完的一生,你何尝能保证不辛苦?
有此超脱观念的父母,我身边的的确确存在。父母拒绝甚至恐惧,女儿会重复他们的成长轨迹。
曾见过一位女性朋友的父母,夫妻双方均出生于同一座城市,一样念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又都回到家乡就业,从事同一行业。在那座城市,这对父母收入水平良好,职业也算体面,按照世俗标准看,他们拥有的成长轨迹值得羡慕,平平安安,富足快乐。
但多年来,父母有份迥异于其他家庭的执念:拒绝女儿沿袭自己的人生路途,哪怕一步都不行。
朋友一家三口住在父母单位家属区大院,邻里之间的家庭背景区别不大,放眼望去,每扇门后,几乎都是相同的家庭底色。朋友年幼的时候,就听邻居发小吹嘘,家长们所做的是一份“顶厉害”的工作,所以长大后一定要“接班”,像家长那样优秀。
可一到家里,父母却屡屡反向教育女儿,做这一行没意思,求学就难,工作更不易,得熬上好些年,又累又没出息。
我朋友懵懵懂懂,听进心里。她能看出,父母对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是真爱吧。但父母“做一行厌一行”态度如是,女儿便就此熄灭“子承父业”的灯,不再对父母职业抱有过多好奇和关注。
上高中要考虑大学志愿的事,她班级里的同学大多向往省城,一座现代又美丽的城市。城市不大,倒是足够精致。她心门一动,父母不也在省城度过大学时代的吗?
“N城没什么好的,我们待那么久都看腻了,城市缺陷很多,街道拥挤,不干净,求职机会又很少,省内关系户多。你还是不要去了。再说,读大学了就应该走到省外去闯闯。”省城这一选项,被父母斩钉截铁地否定掉。
再往后,便是更多转折点的否定,我朋友愈发偏离了父母往昔的航路:父母选理科,她读文科;父母定居省内,她毕业待在省外;父母工作朝九晚五,她节奏接近于自由职业……很多大学同学、死党对我朋友家庭“羡慕嫉妒恨”,毕竟,不得不遵守父母“求同”意志的案例是占据大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