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大数据中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全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把科技创新与草原保护发展相结合,全力打造中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牧民苏雅拉达来,正给自家的羊群佩戴定位项圈。借助北斗二号卫星导航,有了定位项圈发回的数据,即使在没有信号的沙漠也能准确定位羊群。苏雅拉达来说,只要打开手机,通过反馈的数据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家牛羊的位置,“以前就是骑上摩托去看一下或者是步走过去看一下,现在就是手机上一看,看羊在哪个位置,随时都可以看得到,再一个就是我们的羊如果跑出去自己的草场,它就能自动报警。“
苏雅拉达来还可以用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采集实时的数据信息,观察牛羊群的采食、饮水和健康等情况,用手机来远程控制开启和关闭水泵,或者通过感应设备发现牛羊群在水井边或附近时,按牛羊群的数量和饮水量定量供水。他说:“只要手机操作,水槽就能自动感应放水,给我们牧民省了不少事。”
以前,牧民从住所到草场饮牲畜,每隔一天需要骑摩托车跑一个来回,自从引入大数据信息化后,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每年能节约燃油费8000多元。最早把这种信息技术入鄂尔多斯的科技特派员朝鲁介绍说,这不仅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也留给草原生长修复的空间,“你说几千个摩托进进出出它的环境污染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多厉害,以前你得天天走,现在一个礼拜、甚至半个月去一次就可以了。”
在鄂托克前旗,空间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成的3S技术,将地理信息进行了数字化管理,让每片草场都有了“档案”。借助该系统,鄂托克前旗在全国已率先完成草原确权工作,同时也可以为以草定畜、加强草原保护提供依据。鄂前旗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介绍:“每个季度或每个月的遥感影像就可以反映出草长得怎么样,如果比起往年你草原整体植被退化了,我们就给(牧户)警告,你要注意了,你的羊多了还是有其他原因。”
近年来,大数据、信息化对草原生态建设的作用,正逐步显现。农牧民能够快捷地掌握当地及周边地区牧草生长状况,掌握适合本区域的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以提高产量、降低运营成本,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谈到草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在草原生态修复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俊刚说,这些都得益于系统的数据来源,“第一个数据来源是行业主管部门,气象局、草原系统、林业系统等,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要进行统计分析,第二数据来源于我们在内蒙生态修复的项目,每个项目修复之前首先要做数据采集,这个地方的水、土是以及微生物的碱化盐都是什么样,去年(2016年)我们的土样和水样采集了14万份,第三个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地表大概10公分左右,有些数据是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解决分析出来的。所以,我们一直在以大数据为主的指导实践应用端,来做精准化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