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题:12日入伏:“烧烤模式”正式开启
新华社记者董峻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要到了。随着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波高温天气来临,南北方相继进入“烧烤模式”,12日将“高烧入伏”。
11日一早,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新疆南疆盆地、四川盆地、湖北西部以及浙江中南部、福建、江西东部等地有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其实几天前的天气就开始为入伏预热了。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高温天气从7日开始发展,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份。过去三天,华北中南部、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江南东部都出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
而从11日起,预计未来十天北方高温范围将继续扩大,南方的气温也将“迎头赶上”。江淮、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将出现4到6天的持续性高温天气,其中江南东部,如浙江可持续7到9天。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为10天,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在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夏至节气过后,地表热量仍然在不断积累、直至最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根本原因。气象学上的高温指日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现象。如果达到或超过37摄氏度,就称为酷暑。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始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古人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
为什么中国古人用“伏”来表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这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理解。伏,既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也隐隐透着秋天“蛰伏”于盛夏、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含义。
同样的酷暑,在不同的人眼里感受不完全一样。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这是李白的三伏天。他“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诗仙太白果然颇具魏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