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雯婷):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毕业生总数预计达到795万,增量与增幅均超往年。在日前举办的一个就业创业研讨会上,毕业生代表和专家们认为,就业的关键在于高校对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的准确定位。
廉毅翔自2011年从首师大美术专业毕业后,到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当地的老北京火绘葫芦工艺品做推广工作。村官任期结束后,他自主创业,打造了从葫芦种植、采摘到加工、储藏、工艺绘制再到销售推广的全产业链条。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廉毅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廉毅翔说:“第一从爱好入手,首先我是出自美术类院校,有幸在创业方面选择了跟美术有关的,我觉得是非常幸运,也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第二就是我想跟大家说咬牙坚持住,取得成就的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你只有深入接触这些成功创业者们才会知道。第三个就是说及时调整创业方向,学会顺势而为。第四就是说不要盲从、理性定位自己,先就业然后再找机会创业,我觉得成功可能性更大,就像我的经历,从村官岗位历练自己,接地气,我又用了两年时间摸清市场,在之后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抓创业风口。心不沉事不成。”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认为就业与创业,两者并不对立,创业就业的能力培养有共同之处,这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廉毅翔说“我觉得就业创业方面,它们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比如说对于创造力,对于你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你社交的能力等等一系列的。如果说我们要促进就业率和创业率,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我们国家近几年教育政策在推进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从国际社会来看,应当说这也是一个共同的趋势。”
据悉,有统计显示,当前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参与创业的百分比大约是2%左右,高职高专院校大约是4%左右。而美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超过20%。不过,专家们认为,虽然中美差距明显,但仍不鼓励学生盲目创业。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史静寰指出,创业并非人人合适,毕业生更需要关注的是可迁移的技能。
史静寰说:“创业我们说这几年才特别特别强调的,它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社会转型引来很多新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活跃表现在创业的能力和精神。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要去创业。你要想有更好的职业你要有更好的技能,没有任何一个岗位可以保证永远存在,我们更重要培养人是一种可迁移的技能,而不是具体的岗位技能。这样的技能可以保证这个工作没有了,你还有可以重新变换工作的能力。”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生涯教育不应该仅仅在高校期间完成,在儿童时期及青少年时期都应该适当的引入对职业的认知和职业兴趣的培养。而创业者所应该具备的种种素质与能力,例如使命感、创造力、社交能力、问题导向能力、抗压能力等等,也同样需要贯穿在中国年轻人的每一个教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