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组织“一带一路”媒体“故事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和有效传播,让“一带一路”倡议再次举世瞩目。如何通过“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发挥好媒体作用?5月25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新闻中心的建设单位和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界传媒专家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一带一路”,通过“故事会”的形式,挖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并深入研讨“一带一路”传播报道在渠道、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来自中国记协、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广网、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等重要媒体,以及来自阿里云传媒、36氪和京广传媒集团等传媒企业的共20余位专家与会。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有97个国家的4488名中外记者注册报道。北京国际广告传媒集团负责本次峰会论坛新闻中心的建设及运营保障。据京广传媒集团总经理杨军介绍,本次高峰论坛分别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雁栖岛设有主新闻中心和临时新闻中心,其中主新闻中心占地面积11000平米,包括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专用工作区、新闻发布厅、演播区、卫星传送服务、单边直播报道点、餐饮区等15个功能区。
“新闻中心的搭建仅用了10天时间。”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京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孟郁介绍说,接待规模和技术水准远超2014APEC会议,如此高效,其中有几个秘诀。
一是选用APEC核心骨干团队。2014年APEC会议两个新闻中心的搭建和运营任务就是京广传媒集团完成的,核心团队积累丰富了经验,而且在APEC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工艺改进。
二是采取了预制预拼装的工艺,就像古建异地重建一样。主体结构在工厂完成加工预制并先进行了一次拼装,分组编号后再拆分,进驻国会现场再按编号进行拼装,大大压缩了施工时间并保证精准可靠。
三是选材环保,无明火无油漆。新闻中心不呛眼不刺鼻,墙体材料都是一次成型的竹炭纤维板,无漆无味,施工现场无电气焊等明火作业,无粉尘无危险,安全、环保、优质、高效。
对于就“一带一路”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认为,一是要拓宽报道面,在立足宏观层面的基础上,加强商品产品、文化作品、服务等实际层面的报道,推动文化作品走出去,“一带一路”要讲好中国故事;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应增强经济层面的对外传播。解决中外经济信息需求不对称的问题;三是提高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能力,要多借助国外的当地媒体。同时要帮助中资企业解决外国当地媒体
支持的问题;另外,媒体可以走出去,以“技术+媒体+公关”的形式,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原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好的载体。这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量的境外记者来采访,能将这个新闻中心组织好、利用好、讲好中国的故事,是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另外,讲好中国故事,要很好地借助外媒,要有融通中外的概念,要构筑新的体系。
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介绍说,通过这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顶层设计。在这种“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层面,渐渐地彰显出来中国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自信和自强。我们要立体地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关键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的结合。“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一种交流,传播话语体系既面向全球化,又要深耕到每一个沿线的国家。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新媒体委员会会长孙兆华和常务副会长王淑芬共同主持了当日的媒体“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