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爷爷’来了!”9月7日晚6点20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逸夫楼B区105教室里,座无虚席。一位外国老教授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们的小声议论。
“你好!”老教授用中文向大家问候。这位被学生们称为“勒爷爷”的老教授,是今年77岁的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来自法国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以下简称“勒克莱齐奥”)。
课堂上,他时而起身板书,时而手指PPT课件,从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开始,讲到印第安舞女的运动的现实性和墨子对摄影相机发明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仍围在讲台旁,用英文与“勒爷爷”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其中还不乏拿着书排队等签名的“迷弟”“迷妹”。
能坐下百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 本文图均由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古雨田 图
今年,是勒克莱齐奥教授连续第五年在南京大学开课。本学期,由他全英文授课的名为“现实:文学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通识课被纳入了学校推出的51门“本科生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研读研究系列课程”(以下简称“DIY研读课”)中。也就是说,他的课首次面向学校文学类专业以外的所有本科学生(包括2017级新生)开放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喜好邀请他讲授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DIY研读课”是南京大学以“悦读经典计划”为契机,开设的研究研读型课程,从课程设置到开课、授课,全部由学生主导完成。在校方看来,“DIY研读课”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
老师由学生选
课程由学生定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
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大学推出首批6门“DIY研读课”课程,2017春季学期继续推出32门。2017年9月,“DIY研读课”增加至51门,面向所有本科生(包括2017级新生)开放选课。据统计,此次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选修。
“邀请老师DIY,课程内容DIY,上课形式DIY。”8月24日,被问及何为课程“DIY”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汪斌这样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