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福建北部山区的松溪县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曾是多年的贫困县、落后县,山里的农民买包盐巴、卖点笋干都要走上20里山路。2006年松溪县农民人均年收入4887元,全省倒数第一,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占乡村人口总数的22.76%。多年来,虽然当地党政班子一届一届不懈努力,贫困仍然是松溪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直面的沉重话题。2009年,松溪被列入全省首批“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之一。
2012年,松溪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松溪县脱贫攻坚战序幕由此拉开。
初秋的松溪依然炙热难当。走进这个县渭田镇的仙槎村,茶香和竹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新开垦的3000多亩茶园和竹山生机勃勃,村民们劈草深耕、挖土修路,劲头十足。“这是村里几名在外打工的青年带着攒下的资金回乡创业的成果。他们不仅发展起了茶、竹、笋产业,还带动村里和周边的贫困户一起创业”。县林业局局长林忠良介绍说,
这片竹山和茶山涉及3个乡镇6个村,县里进行集中规划并指导农民连片开发,效果很好。”
2016年以来,松溪县以贫困乡镇为单元,实施“资源整合,社会参与,群众发动”的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县里抽调13个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设立多个项目工作组,改以往“各炒一盘菜、共坐一桌席”的拼盘式扶贫方式为“先定菜谱、按谱成席”的资源整合模式,打破部门利益,在上级扶持政策不变、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的原则下,把试点资金作为“酵母”,将各部门分散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连片试点建设,形成了“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连片区”资金整合捆绑机制。2016年以来,这个县以3.67亿元资金为引子,共整合投入了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26.19亿元,形成了很好的 效应。“过去为什么年年扶贫不脱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撒胡椒面’,缺乏整体谋划和集中力量。”县委书记黄美萍告诉记者,整体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模式,有效缓解了以村为单位小、散、弱的问题,从根本上为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决了生存问题,如何帮助贫困户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立足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松溪县近年扶贫开发不再是救济式扶贫的“伸手要”,更注重通过开发式扶贫“自己创”。县里通过土地流转和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逐渐向现代的休闲农业转变。目前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集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5.5%,201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68亿元,创历年新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松溪县全面解决了年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320元提高到2016年的10267元,年均实现增长13.1%。全县贫困人口从3978户1.43万人减少到981户3133人,累计脱贫2997户11167人。2014、2015、2016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经济日报-中经济网记者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