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方正证券公司协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第十九次月度例会召开。本期会议主题为“大都市圈发展战略与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主持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受邀主讲。
上海不缺地,北京也不会缺水
陆铭说,通过齐普夫法则可以简单推导出两个推论:第一,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越多,这个国家第一大城市人口就会越大。所以不要老拿中国和欧洲国家城市比,因为中国城市处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越大的国家这个城市的总数会多,所以当城市数增加的时候,会发现这个国家第一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会越小。如果放在国际视野里看一个国家城市人口是大还是小,必须要考虑这个国家的总人口多少。
关于地的问题。北京和上海有一种说法说是“没地了”。可以对比东京:东京都面积是两千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上海的1/3,而东京圈的面积有13400平方公里。如果通过都市圈的辐射半径来比较,以千代田区皇宫为圆心画一个圆圈,东西方向半径是50公里,南边半径达到70—80公里。放到中国什么概念?如果从天安门广场往南50公里就到了河北,而中间这些地方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所以这并不是没有地的问题。
上海还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上海太大了,其中有个数据是土地开发强度达到45%。这是因为上海的市辖面积小,所以算建成区的比例自然就高。这样的比例不可比,真正可比的就看都市圈的蔓延半径,上海市中心蔓延了也就30公里左右。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广场到苏州市中心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而这中间的地方全是平原。上海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至今还有1/3的地是农业用地。
北京真的缺水吗?陆铭认为,北京今天如果不要农业,就农业这部分的用水,可以让北京在现有居民人均用水量的标准下增加800万人。
陆铭说,城市管理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就是觉得这个城市不需要低技能劳动者。可是这里有个经济学的问题,就是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之间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技能互补性”。根据美国大城市的经验,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是1:1的。而中国大城市更多吸引高技能劳动者,低技能劳动者则偏少。高技能者的集聚会产生对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而低技能劳动者恰恰是供给问题。如果制度设计歧视低技能劳动力供给,就会导致劳动成本和服务价格上涨,实际上影响这个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最终会影响这个城市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