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3日讯(记者马常艳)近期,多地针对楼市提出"购租同权"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上学和落户问题上聚焦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长效机制的目的在于填补住房市场供给体系的空缺,不宜进行误读或夸大。"租购同权"从本质上看并不可能做到100%完全同权。
目前,"租售并举"改革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7月中下旬,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并选取了12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其中试点名单以内的广州、郑州、杭州等,试点名单以外的上海、无锡、扬州、济南等已积极响应。近日,北京也出台了政策,北京市住建委联合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夏丹指出,在租房入学的问题上,"可入学"并不等于"可读名校",严格说来更为精准的表达应为"有机会入学"。其一是租房人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加入"排队",其二是有无户籍和有无自购房产依然是入学优先等级排序的重要考虑条件,因此符合排队条件的租户也只能在学区生源不足时"捡漏"或者服从调剂。"同权"更多地是改善租户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情况,仅靠租房基本没有进入名校的可能。事实上,类似的租户子女就近入学政策在多个城市一直都在实行。
在人口流入压力较大的大中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普遍稀缺,"僧多粥少"是常态,其周边的学区房仍然是争抢焦点。教育资源投入不增加,学区房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短期以教育配额为内在支撑的学区房价格也很难撼动。设想即便学区房出租能替代购买,依然会导致租金一飞冲天或者房源一房难求,甚至竞争更为激烈。
在租房落户的问题上,夏丹认为,首先关于户口落在哪儿,若落在租赁房屋内,可能引发租赁期满租户不愿迁出户口的纠纷,影响个人房源供应的积极性。更规范可行的做法是在社区或街道设置集体户口统一管理,而这需要更多操作细则出台。
其次,租房落户的办法是加强人才流动的一种尝试,但并不足以打破户籍长久以来对区域间人才交流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户籍制度本身,需推动一系列配套改革才能真正解除对人的固化。目前户口仍是获取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稀缺公共资源的通行证,它也自然成为城市之间为争夺人才抛出的橄榄枝。短期内放开租房落户的城市可能原本就有着比较宽松的落户政策,而人口流入压力较大城市即便实行租房落户也可能会设置较高的门槛或严格的限制。